彝族第一村:迤沙拉村


站在迤沙拉几百亩的葡萄沟上眺望,原野上清新的微风中沁入酸酸甜甜的气味_令人如如痴如醉。可以听见彝人古乐婉约的音韵里,飘出彝族少女美妙的谣曲。迤沙拉,仿佛块凝固历史的古老岩石_圣好似幅流动异彩的美丽画卷,生动诱人,妙不可言……
迤沙拉村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距今已有“0多年历史。古村是攀枝花市的南大门”,东临金沙江,与凉山州会理县隔江相望,北与大龙潭乡接壤,距镇政府8公里,距攀枝花市中心区6)公里,08国道和成昆铁路纵贯全境,交通便利。迤沙拉为彝语的读音,译为汉语是“水漏下去的地方”。全村彝族占据了总人口的96%,是汉族和彝族生活习俗高度融合的“中国第一彝族自然村”。迤沙拉民族文化旅游区由核心里颇彝族文化山寨区、古驿道旅游区、诸葛大营、葡萄沟现代观光农业区等数十个景点组成。点组成。站在迤沙拉几百亩的葡萄沟上眺望,原野上清新的微风中沁入酸酸甜甜的气味,令人如痴如醉。
迤沙拉以其悠久的移民历史和独特的驿站地位,以其处于金沙江畔我国两个最大的彝族自治州凉山和楚雄州的结合部的优越地理位置,从而成为我国移民史、西南驿道史、民族村镇史、彝汉交往史等一系列重大民族历史文化问题研究的最理想的对象。不大的迤沙拉村内,却蕴藏着大规模的民族历史文化宝藏:中国彝族第一村;汉彝文化的融合体;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就在附近的的金沙江拉乍渡口,诸葛亮率兵经迤沙拉到方山屯兵,方山如今还存有诸葛亮遗迹,三国文化遗迹丰富;南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驿站;“最后的史迪威公路”遗迹;100余亩的攀西葡萄沟;中国五大名砚一苴却砚的盛产地;独特的谈经古乐、歌舞、饮食文化,以及与与凉山彝族服饰迥然不同民族服饰……国内罕见,开发价值极高。
古代西南驿道即古南丝绸之路西段自成成都出,经雅安、汉源,与东线相并,然后到西昌、甸沙关、会理、攀枝花的拉乍,再过云南的永仁、大姚、姚安,在南华向大理、保山而去,直到祥云,自祥云出境,进入缅甸。迤沙拉则是从拉乍进入云南的第一个驿站,南方丝绸之路由成都而来,经西昌甸沙关一会理鱼乍,过江进入云南地界的拉乍渡口驻扎于驿站迤沙拉,据说,该渡口曾有一大石碑,上刻“蜀滇交会”四个字,而作为古驿站的迤沙拉,至今还有着马道的遗迹。
迤沙拉村内都是彝族,但却有毛、张等汉族人的姓氏。经专家艰辛慎重考证,村子里的彝族毛姓人家,与韶山毛氏同祖同宗,一脉相传。
现在迤沙拉村的彝族人绝大多数都是明朝戍边将士的后人,因此,他们称自己的老家在南京或者是江苏、江西一带。600多年来,他们始终难忘故土风情,代代吟唱同一首歌谣:南京应天府,大坝柳树湾。为争米汤地,充军到四川。”村子里的彝族人,其实几乎都是彝族和汉族的混血后裔。数百年来,他们虽然汉被夷化,但眷恋先祖
故地,倾慕秦淮文化,顽强固守和保留下来很多汉民族的文化特质和民风民俗。村里的村里的彝族男人也绝对不穿查尔瓦,彝族妇女不披羊皮褂,每家每户的堂屋里,只设神龛,不置锅庄,与西昌和楚雄等地的彝族风俗习性迥然有别。
迤沙拉村的建筑,非常讲究布局和街巷设计。村子里街巷门!下的体例而筑。村民家家有院,土木结构,一正巷门肆、骡马客栈,大多依照祖先留两厢,四合五井,白墙青瓦,高瓴飞檐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勾心斗角”,板壁雕刻廊腰缦刻、太阳纹饰“只刻不画”,颇多江南神韵遗风。走进迤沙拉的高墙小巷,让人顿生仿佛置身江南农村小镇的奇异感觉。
迤沙拉村的里泼彝人是个奇特的民族群落,里泼的的“里”是指女人,“泼”指男性,里泼就是女人勤劳智慧,男人健壮勇敢。
迤沙拉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见证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次特殊的民族大融合的的全部过程,走进它,就如同走进了—个连通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的时空隧道,透过这扇小小的窗口,探询彝汉文化水乳交融的源流变迁,或者揭开那些早已湮没尘封的历史文化之秘,我们总有或多或少的惊奇和喜悦。迤沙拉就是镶嵌在攀枝花这块宝地上的一颗璀璨的历史文化明珠。
旅游TIPS:
迤沙拉村特色小吃很多,有烤全羊、炕牛肉、南瓜鸡、羊肉火锅、羊肉汤等。除了悠远的古迹、可口的美食,在迤沙拉村,相爱的人可以在这远离喧嚣的山寨搭个恋爱的窝,它是个抚慰浮躁内心的宁静之地,也许正是你苦苦寻找的—个安顿灵魂的温暖居所。
地理位置:四川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迤沙拉村。从攀枝花市乘车到平地镇,然后再转车到迤沙拉村。电话:0812-2900292。

千碉之国莫洛村


古居居和古建筑,错落地分布于青山绿树中,非常漂亮。
丹巴县以其瑰丽的嘉绒藏区文化和素有“千碉之国”美称的古碉建筑群为世人所瞩目。而莫洛村更是以其典型、特有的石砌藏寨建筑和规模宏大形态各异、建设集中的防御性碉楼群成为丹巴县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村的价值核心。
莫洛村距县城公里,三面环山,西临大渡河,地势由东北向南倾斜,系高山峡谷地貌。全村以藏族为主,少量汉族杂居,相当完整地保持着嘉绒藏民族传统的习俗和居住文化,大量石砌的碉楼与藏寨村落融为一体并相当完整地传承至今,是研究中国石砌建筑不可多得的活化石走进丹巴嘉绒藏区莫洛村,当地人会告诉你,“嘉绒”即“女王的河谷”,这里古时是东女国,国王是个丹巴美女……

历史记载中,在东女国,国王与官吏皆女子,国内的男人,不能从政,仅任征战与种田之役。因女子少而贵,且位高权重,故为多夫制,女王则侍男者众。当时东女国万余户,散布在山谷间M余座聚邑中,所居之处均筑“重屋”,即碉房;民众住六层以下,唯女王居九层。可见,东女国擅建高碉且建筑水平高超,女王则高高在上。
碉楼是御敌的坚固工事,丹巴境内现存粥座,大概可以分为四种:要隘碉、烽火碉、寨碉、家碉,尤以家碉、寨碉为多而丹巴民居碉房楼顶的“煨桑”塔是女性生殖崇拜的象征。修建在屋后的高碉与居住的楼房紧紧相连,属于家用碉。家碉较为矮小,一般用作贮藏室,御防匪盗,遇有战事,亦可防御;寨碉则是保护村寨、部落和地区的战争工具,与城栅的功用相类似,又比城栅更灵活;要隘碉建筑在要隘险道上,有许多则矗立在悬崖峭壁之上,用于防御阻止敌人的进攻;烽火碉则用于传递战信息,也同时具有其他高碉的作战功能。高碉墙壁厚实坚固,居高临下,俯视敌人,远则箭射枪击,近则滚木擂石,进可以攻,退可以守,敌人暴露在原野地之上,自己躲在坚碉之中,以逸待劳,以守待攻,侍机而动。
女性掌权、女性崇拜、多夫制、无固定性伴的走婚(爬房子、钻帐篷、顶毪衫、抢手帕等)尚青、居碉楼等等的东女国文化元素,在雅砻江流域和大渡河流域影响至今。婚姻形式除对偶婚外,还存在一妻多夫、一夫多妻、母系单系家庭,另外,从妇居的家庭也很普遍。这些婚姻形式和家庭组成,无不是以女性为中心。然而,东女国是女性国家而不是母系氏族社会,母系氏族社会是早期原始社会,但东女国却是独特的世界上少有的由女人全面管理的国家,代表的是种文化,有着深刻的内涵和意义。
过去梭坡乡习俗是家中女人为大,孩子跟母系家庭。男子晚上“顶毪衫”到女子家过夜,夜聚晨离。即一到晚上,几个男子相约,头顶件毪衫(披风)遮脸,到女子聚集的碉房对歌求爱,直唱到三更半夜,女子们唱累了,倒睡在锅庄旁。这时,男子进屋找到自己心仪的女子,若是女子也,心仪该男子,就会让位允许男子躺在自己身边谈情说爱,情到浓时,男子则可带走女子,到女子屋内过夜,行夫妻之实,天亮男子必须回自己母亲家。
莫洛村在川西地区,青藏高原东缘,横断山脉地区的甘孜藏族自治州的藏族服饰形成独具地域特色的康巴服饰习俗,俗称康装。今丹巴女子服饰传承了东女国尚青服饰及男子赭面之俗,即以青(黑)色为美。这一带的女人多是美人肝子,她们喜欢盘发髻,着长裙,衣饰古典华美,气质优雅端庄,充满古韵意味,一如从历史中款款走来。
在任何藏区酥油茶都是最有名、最普遍的饮料。它是由牛奶中提炼的奶酪加藏马茶加盐搅拌而成的。酥油茶除与主食糌粑同时食用外,也当作每日没食用的饮料。用酥油茶待客,是藏民族古老的传统。无论你走进牧民的帐篷,还是农民的尼d:小屋,或走亲访友,主人总会打好醇香的酥油茶请你品尝。藏胞出远门,亲友前来送别会献上一条洁白的哈达,敬上一碗酥油茶,祝远行者逢凶化一路顺风。
藏族的另一种饮料青稞酒是用青稞发酵后酿制而成的,在西藏男女老少都喝此酒,藏族人民在过节前都要酿造大量的青稞酒。从藏历四月到八月,几乎所有的传统节日和]非传统节日,宗教节日和非宗教节日,都要提上甘甜醉人的青稞酒,到绿茵的草地上,三五h成群,搭起各种色彩的帐篷,一边喝着青稞酒,一边尽情歌舞,显示出藏族酒文化的魅力。
旅游TIPS:
藏族人民对于亲朋友好友久别重逢,拦手贴于脸颊相亲;见所敬重之人将袒臂之袖搭于肩上屈腰双手平伸或竖大拇指以示敬礼;平常相见伸舌头也属敬礼;亲朋远行或初到,替他牵马以示敬礼;还有合掌磕头,参拜佛像,朝觐活佛,与佛顶礼时磕响头及磕长头(步磕拜)。
地理位置:四川省丹巴县梭坡乡莫洛村。成都茶店子客运车站每天早上630有3趟车发往丹巴,普通客车71元,约6小时车程;成都西门子车站每天早晨有两班直达丹巴的班车。然后再从丹巴县包车前往莫洛村即可。
丹巴客运中心电话:08363522529。
 

丙安村:安静的明清古城堡


丙安村位于贵州遵义市赤水市丙安乡,地处川黔古道上,距离赤水市十二公里,三面环赤水河。丙安是从明清时代走过来的,相传丙安原为“炳滩”,后因是常发生火灾,人们认为可能与“炳”字从“火”有关,于是改“火”为“水”,此后果真少有火灾。汉字规范后便改为“丙”。1962年建人民公社时,就改叫“丙安”了。据说是为铭记治理赤水河,使大、小险滩恶水变为平安之水的功绩而命名的。
由于至今只有一条水路可到城堡脚下,少了外界的纷扰,丙安村基本保持了明清以来赤水河谷的古城堡原貌。走在小镇上这里的旧屋、旧瓦、旧墙飞檐中,都透着历史的沧桑。
历史上丙安一直是川南入黔的古道上一重要场镇,村子两端朦胧古风的寨子门保存完整。上、下两道寨子门均为宽2,1米,高7米,小巧别致。门前的高石阶是下船而上到村子的唯一通道,两寨门旁,各有一株苍劲古朴的大黄桷树,沿崖壁掏出一凹槽,错错落落地建有许多吊脚楼。这些年代久远的老楼多掩映在绿树丛和芭蕉林里,悬空楼、虚脚楼、无底楼、独柱高脚楼,参差不齐,错错落落,别有风韵,沿崖壁修筑的石阶延伸到河滩边。
在古村里仅有一条狭窄石板街,长约400米,从古至今一直是周围几个村寨商品交易的重要场市。从地图上看像幽幽古色的葫芦”石板街,别有风韵。进入寨门,先让你领略狭窄压抑的“一线天”街景,转过急弯便看不到街道,仿佛进入了死胡同,但只要你走近再拐个弯,一条宽敞的石板街便展示在你眼前,使你心旷神怡,如入仙境,风骨诗文顿生灵感。
脚踩着这条带有青苔的石板街,看着不见油漆印迹的木板墙,阳光从两边瓦屋滴水檐之间撒下来,像一张张发黄的老照片,沧桑而古朴。沿着这条旧石板路走下去,你;就会走到过去,走到遥远的明朝清代。丙安历来为上下客商歇息之地,因而丙安场上客栈、饭店、茶馆比比皆是,镇上多数居民以此为业。外来商贾也和继在场上开店,湖南、湖北人还在此修建禹王宫,即两湖会馆。自清乾隆年间赤水河进行大规模治理后,丙安成为来往盐船、商贾停泊过夜之地,场市更加繁荣。如今,老街店铺里卖着手编的草鞋、粗犷的竹工艺品,敞开门的堂屋里,围坐一桌老人玩着古牌,或许这牌的年代太久远了,少有年轻人参与…
丙安距河滩14米高,三面临水,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勇浜亦农,是兵家争夺之地。当年太平天国石达开“负气出京”遭清政府围追堵截,逃至川南后,余部选择丙安场为根据地,遗憾的是刚入河谷口即被清政府派兵截住,未能如愿,最终全军覆没。长征正时期,红军四渡赤水时,红军团军团部曾驻师镇上指挥渡河作战取得了战略性的胜利。
神秘古玄的清石桥长28米,宽4米,桥墩和桥面均为巨型条石砌成,就像埃及金字塔一样,不知前人是怎样砌成的。桥上分别有两条雕刻精巧的石龙和两只石狮,两只石狮早年被洪水冲毁,现只存两条石龙。
另外,丙安的自然景观也充满了奇趣。神奇古朴的迎客瀑堪称赤水河畔第一瀑。宽米高14米的瀑布从百年榕树脚下泻出,好似白龙投水,跃飞河上。惊险古湍的大丙滩下丙滩渡悬流数十丈,滩下水深4米,河水湍湍,立于船头,会感急流震吼,青山飞驰,而头晕目眩,胆颤心惊,却又有惊无险,剌激快悦。
旅游TIPS:
丙安村弄船者日出暮归,迎来送往的船娘在橹上系—块红绸,既是风俗也表情愫。怪不得码头上方半山腰间有一株古老的黄桷树,只有根扎在半山腰,整个树干完全横卧在空中,探出身子俯望着赤水河。也许这株老树把镇昨日的浪漫情怀与现在的怀旧伤感交融在一起了。
赤水客车站有专车到丙安,车费5元,坐满发车。下车后需要乘船(1元)过河才能到村里。门票20元。
电话:0852·2991118。

晋中大院旅游TIPS


晋商是中国金融史和外贸史上响当当的金字招牌,这里既有后人艳羡和呼风唤雨的金融巨头,也有无人继承令人扼腕的明日黄花。曾经辉煌一时的晋商,在经历了一段被遗忘的无声无息的岁月之后,突然被大批影视剧推向了前台,成为眼下商业文化研究的热点,晋商大院,作为晋商文化唯一看得见摸得着的遗存,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旅游的热点。分布在晋中地区大运公路沿线的晋商大院,如同一串璀璨的珍珠项链,串起了百年了百年晋商的成功与衰落,
大院游览四季皆宜,建议不要在五一、十一及暑假期间去凑热闹,冬季游客较少,但由于日照时间短,室内照明差,冬季下午五点以后就不大看得清了。如果只参观一个大院,可根据所在位置选择乔家大院或王家大院,它们都是最具代表性的晋商大院,如果想领略不同风格的大院,常家庄园有浓郁的儒商特色,三多堂则比较清静。渠家大院可以在踏访祁县古城时一并游览,专程前往似乎并不划算,祁县古城是一块被多数游客忽略的美玉,坊巷间埋藏着逝去的往事,适合一发怀古之幽情。最好不要在一次旅行中安排参观所有的晋商大院,不仅会产生审美疲劳,甚至会彻底分不清某张照片究竟是在谁家的院子里拍的,踏访绵山能够在大院之旅中加入一点自然风光,不过该景点有过度的人工修饰痕迹,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的,参观两个大院加上游绵山,大约需要两至三天。
相邻县城之间的公路班车非常密集,景点距离主要公路都不远,从其所属县城大多有公交车直达景区。各县城的住宿没有什么特点可言,酒店旅馆也不算多,因此大部分游客选择住在此线路中间的平遥古城,绵山的住宿条件不错,但独家垄断,性价比一般。
晋商各大院特色速览:
榆次常家庄园:占地面积最大,拥有独无二的宗祠和阔朗宽敞的花园,懦商特色浓厚,但门票昂贵,多数建筑为复建。
太谷曹家大院三多堂:馆藏家具、文物丰富,游客稀少,清静宜人,但交通不便,规模较小。
祁县乔家大院:最早出名的晋商大院,建筑紧凑精致,原状保存较好,交通最方便,周边配套服务完善,但游客太多,拥挤不堪。
祁县渠家大院:晋剧的发源地,有戏台留存,处于县城繁华地带,但没有名气,展陈水平一般,规模较小。
灵石王家大院:建筑气势恢宏,砖、石、木三雕精美,展陈条件先进,周边配套设施比较完善,但游客较多,距离县城较远,部分建筑为复建。

云山屯演绎明朝的旧事


云山屯村是明代军屯、商屯遗存的实物见证和屯堡文化的典型代表。主要由民居、寺庙、屯门、屯墙、屯楼、古街道等组成,建筑风格既有江南的门、窗、楼、室等细节在局部处理上的风韵,又融入了贵州特有的石头建筑的特点,蕴涵着古老的民族文化。
云山屯村位于距安顺市约20公里的七眼桥镇的云鹫山的奇峰下峡谷中,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这里的居民由于都是古时屯堡军户的后裔,所以人们把他们称为屯堡人”。
600多年前,明洪武帝朱元璋为加强边疆地区的统治,在江浙招幕士兵,让他们携妻带子进入贵州,居住在设置的卫所里,战时出征,闲时屯垦。当时卫所广布全省各地,军户达数万人之多。历经沧桑,而今这些卫所的遗迹大多散落到了历史的时空中了,但在“黔之腹,滇之喉”的安顺,至今还保存着一些卫所旧址及当时人们生活的遗风,云山屯就是其代表。

乔家大院游览TIPS


交通:
乔家大院距离大运公路仅两百米。从祁县方向来,可在祁县火车站前乘坐开往晓义的中巴,到乔家大院下车。包车往返于祁县县城和乔家大院约50元/车,车程1520分钟。如果从太原方向来,可在建南汽车站乘坐开往祁县的班车到乔家大院下车;也可以在晋祠门口包车,单程1小时左右。
自驾车:
从太原出发,沿大运公路南下50余公里,快到东观镇时,有—块江泽民题字的大牌子,红底黄字,非常醒目。公路西侧可见“马踏飞燕”中国旅游标志雕塑,此处有停车场,约10元/车。步行2分钟即可到达大院正门。
游览时间:约2小时。
最佳游览季节:
算是冬季最适宜吧,其实四季皆宜,但乔家大院名气太大,游客太多,冬季是淡季,才能有更多的空间欣赏建筑、体味大院的文化。在此强烈建议节假日期间不要前往,那时人流摩肩接踵,挤得水泄不通,游人多到要靠大队武警维持秩序,分批卖票放行,旅游质量大打折扣,而且还有很大的安全隐患。
下一站:
祁县古城:可搭过路班车,或者乘坐三轮摩托,到东观镇108国道与大运公路的交叉路口下车,这里去往祁县的中巴车颇为密集,可直接拉到晋商老街的入口处–“昭余古城”牌楼。
平遥古城:
在乔家大院门口的大运公路边等车,有太原到平遥的班车经过,约1小时可达平遥。
1、乔家大院的建筑格局被称为“双喜”,从前可以在高高的院墙上清楚地看见整/整个格局,现在已经禁止上房了,在位于六号院倒座的乔家建筑展览里,有整个大院的模型可以弥补不能上房的缺憾。
2、一号院的农耕岁时生活馆内有元宵节盛况展,表现清代祁县老城过元宵节的场面,背景是在祁县仿古商业街实景拍摄的,里面有缝纫机大全、雪糕等现代词汇,寻找里面的穿帮镜头成为我除看木雕砖雕外最津津有味的娱乐。
3、到此一游照最好的拍摄地点在内花园院内的山石前,游人少的时候在甬道中央拍个各院点灯的照片也不错。
4、所谓的大院第二景点一葫芦园、民俗园均为粗制滥造的项目,民俗园在旺季季游人多时有民俗、社火表演,应付差事而已,完全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去那里参观。

马头村:古寨清江绕旧事


俯瞰马头村,高山环抱,溪水流经,风光无限。
清水河边,百花山腰,有一座依山势而建的古老村寨,这便是坐落在马头村内的马头寨,它是一个以布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也是布衣文化和汉文化高度融合的典范,是水东土司文化的缩影。
马头村坐落于贵州省贵阳市开阳县禾丰布依族苗族乡,位于贵阳市东北58公处,因村中有马头古寨群而得名,距今已有7"余年的历史,寨子面对底窝大田坝,背靠百花山,地处“十里画廊”的南段,青龙河的西岸,清河、深水河分别环绕寨北和寨东,是贵州省最大的布依族杂居村寨之一。现存明清古建筑”余栋、寨墙50余米、古道1000余米,寺庙、石拱桥,戏楼、古井、红军标语、古树遍布,另有村民保存的明清地契、木雕、宫灯等文物两百多件,极富历史、艺术和研究价值。
寨内小路多以鹅卵石铺成“人”字形,民居大多是清时代留下的木质古建筑四合院、三合院等都是石院坝,且有朝门,都是向西开的。三合院前面加围墙,关上朝门,十分安全。其中宋庆玲住宅、宋荣昌住宅,宋荣宗住宅、涂家大院、宋跃前住宅宋永德住宅保存较完好。三角院(正房加一边厢房)或一字院(只有正房)大多在周围边沿地带。古木房均为干栏式建筑,大门两侧加栏干,大门加腰门,还有朝门、门头、房檐、栏杆、家具,拥有文化内涵极深的木雕装饰,每种图案各象征一种含义,福禄寿、喜、荣华富贵、多子多孙、各显神通,而以龙凤万”字格等吉祥图案居多,布依族认为“万”字格象征水车花或螃蟹花,都与水有关,充分反映了布依族自古顺水而居形成的马头寨红军标语现存3处共20余条,均在水东宋氏土司后裔民居墙壁上,是红军长征过底窝的历史见证,是黔中地区罕见的革命文化遗迹,对研究红军长征过开阳的历史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J”5年红军进入开阳,到底窝坝宿营,并在马头寨宋耀玲宅宋荣昌宅、宋荣宗宅等民居上写下了数十条红军标语。其中,清末建筑宋荣宗宅位于马头寨西北隅,为正房两厢与照壁组成的三合院。石天井、石廊等保存完整,穿斗式木结构,悬山青瓦顶,正房面阔八间,雕花门窗,左厢楼廊饰木雕万字格,明间加建腰门,左厢前部建有穿斗式木质朝门,朝门外两边饰精致石雕。其朝门内壁上书写的红军标语一直保留至今。
元明两朝贵州土司—水东宋氏的底窝紫江总管府遗址与雍真等处古印不仅是宋隆济抗元运动的重要历史物证,而且也是元初中央王朝在贵州黔中地区设治实施统治的实物例证底窝紫江总管府遗址,俗名大朝门,位于马头寨西后部山腰台地上,现存元明时期石照壁孔多米,石天井2个,寿字变形纹变形纹石雕块、“长发万口”石刻以及遇遗址前象征权威的72级石梯等,是马头寨现存最古老的历史文化遗迹宋阿重不仅是水东宋氏土司中获中央王朝封号最多的土司,而且也是元代西南地区最著名的大土司之一。宋阿重墓封土呈圆丘形,位于底窝坝祖阳寨祖蒙宋氏祖坟山,由于年久失修,山与墓合为一体,故名宋大坟,是元代马头寨等地成为水东宋氏直辖地的重要历史物证。
朝阳寺和兴隆寺是底窝坝一带明末改土归流后人丁兴旺,佛教兴盛的重要历史见证。建于乾隆二年(1飞7)的朝阳寺位于马头寨东南角与平寨交界处,现仅存石基址、石廊、石天井、正殿等。正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穿斗抬梁式木结构,悬山青瓦顶,门、窗、门簪饰精致莲花、福禄寿喜等吉祥图案,是贵阳地区现存最古老的佛教寺庙之一。在马头寨宋氏祠堂改建为小学后,宋氏后裔即将宋万化香位等三块木质神祖牌收存供奉于朝阳寺重建的左月内,并一直供奉至今。兴隆寺位于马头寨邶号,始建于清顺治三年(16⑥,因毁于咸同战乱,光绪二年as化)重建,现存大殿五间穿斗抬梁式木结构,门窗饰莲花及猴、花草等精致木雕图案。每逢农历六月初六,“底窝八寨”数万布依族同胞身着节日盛装,在马头寨欢度“六月六”歌节。
旅游TIPS:
交通:从贵阳乘车到禾丰乡,车费约10元,然后在包车前往马头村禾丰乡政府08575266。
美食:马头村结合自身土司文化的特点,打造了“顺子酒坊”、特色“农家乐”、富硒茶叶等乡村旅游品牌其中农家小吃以大年的两合米糕粑、黄粑汤圆`二块粑、糯米粑,五月的粽粑,三月的清明粑为主,风味别具。

佛顶下的明清古村落–楼上村


贵州省铜仁地区石阡县国荣乡楼上村背山临水,周围千年翠柏耸立,鹊鸟绕树田园葱郁,村寨古朴,民风淳朴,人与自然和谐与共,置身其间如处宁静和谐的世外桃源,心旷神怡,宠辱皆非。楼上村古称寨纪,始建于明弘治六年(1494)是一座以周氏家族为主的血缘村落,地处佛教名山一佛顶山脚下,与佛顶山自然保护区紧紧相连,距石阡县南部巧公里,古村落集古楼古屋、古巷、古桥、古井、古树、古墓、古书、古风、古韵于一体,被誉为“佛顶山下的明清古村落“。
楼上村祖先依天文地理,选址建村,左青龙(廖贤河)右白虎(寨右的山峰),前朱雀(寨前古树上的百鹭,后玄武(寨后的龟山),以“北斗七星”树为中心,以“北斗七星”的天枢至摇光交天权与天玑形成四个系象限,划分为不同的四个分区,其东南象限为生产区,西南象限为居住区,西北象限为娱乐区,东北象限为墓葬区,功能分区明确,让人惊叹。而居住区的布局更让人惊奇,整个居民区的道路结构为一“斗”字,“斗”字的起点为一三合院(马桑木老宅的中心,结束点为村寨的水源(天福井),且起点位于北斗七星中天权一天现星的连线上。
绿树掩映群山环抱的楼上古寨,百年古树随处可见,最壮观的是南明永历八年(1654)建造的梓潼阁前那棵胸径2米左右的古枫树,高达40多米,呈北斗七星状分布,千余只白鹤在树冠安家,形成村中一道奇观风景。梓潼阁,现存正殿五间,南北两厢及院落、后殿、戏楼等。
建于明末崇祯二年的南桂桥,桥身由一整块青石组成,因前面有两棵楠木和桂花树而得名,当年的楠木和桂树高大挺拔,枝繁叶茂,酷似别具一格的寨门。从这里便可进入古寨。沿着幽幽古巷穿行寨中,20)¨多米的道路结构呈甲骨文“寿”字形延伸,村民房屋多是木结构的石屋四合院、三合院,坐北面南依山而建,建筑精致,花窗精雕细刻,技艺精湛,透出明清建筑风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独具特色的“歪门”四合园,各家各户的龙门歪着开,青石板古巷斜着走,这种格局据说是以前的大户人家财不外露的体现,也反映出这里的人们安居乐业,不夸饰,不张扬、含蓄朴实的民风气息。
漫步村中,古风扑面而来。周氏宗祠面阔三间大梁题记为“贵州思石二府新二甲所楼上住居”大清光绪拾玖年岁在癸巳仲冬月上旬建立”,西廊间间有《轮水石碑记》石碑一通。始建于清代的葛凉寺,20世纪80年代被拆迁改为粮站点,其正殿三间,建筑构架保存基本完好。神皇庙建于清代,现存石阶保护完好…
村中古墓有多处,阴宅阳宅相依相靠,墓冢文化深厚。有四方碑古墓、九子十秀才古墓、文林郎古墓等,墓群建造别具特色,慕名前往观赏者,络绎不绝。小屯寺规模宏伟、殿宇辉煌、陈设典雅现存正殿、寺院基址和尚墓群、天井院落,其石墁院坝、石阶石凳、石鼓、石缸保护完好。其中,5座和尚古墓距今大约两百多年,均有石碑可考。
周姓一直推行勤、俭、忍、让、孝、礼、义、耕、读的处世之道道,几百年来,周姓人秉承勤学苦读之风,人才辈出,先后出进士、贡生、秀才等便有4)多人楼上村民至今保持着独特的汉族古代民族风俗,有哭丧哭嫁、吹唢呐、民间剌秀、扭秧歌、毛龙灯、敬酒歌等。每年清明节这里都要举行隆重的清明会,届时有很多民俗活动展演是广大摄影爱好者采风的好时机。

壮观的军事城堡–隆里


历史苍桑巨变,隆里古城虽已失去了昔日军事城堡的威严,但是散布在古城各个角落的古街、古宅古桥、古井、古祠、古墓、古碑等仍散发着迷人的光彩。而作为一座保存完好的集图腾与宗教历史与现实于一体的古城堡,它又是研究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隆里位于锦屏县西南边沿,距县城64公里,南与黎平县敖市接壤,距黎平县旅游景点天生桥23公里。古村原称龙里,清代名为隆里,意谓“隆盛之理所始建于唐代,是明朝的重要军事城堡。虽经历的哆年风霜侵蚀和火灾的劫难,但整座城貌依然是我国南方高原保存最好的古城之一。现存古民居以陶家大院、科甲第、武举第和两座王氏宗祠所王和西王最为完整和最具典型。古城周围存留有多处文物古迹,村内的王昌龄祠、状元桥,状元墓都是后人为纪念王昌龄而建的。
隆里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九年(1359),是明朝“调北征南”,“屯田戍边”形成的军事城堡,城中的各条道路关口要隘,城墙、望楼,均系古代军事布局。古城墙是用卵石框边筑成的土埂,周长150)米,高4米,宽3米。四个城门设置虚虚实实,让人感到“明通暗塞,暗通明阻”,而且颇为讲究:东门是财门,南门是喜门,西门是水门,北门是鬼门。隆里迎亲、出殡等,只从东门进出,是不走北门的。走进城中,这里的街道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就是每一个街口都是“丁”字形的,代表着人丁兴旺。隆里?城建筑的风格实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它超前、合理的规划布局,令现代人望尘莫及。隆里古城有72姓,72,口水井。隆里古城建筑是王昌龄边塞诗派、京城建筑及当地劳动人民智慧的相结合的体现,现。古城四周,有著名的“龙标八景”。
状元桥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二年(巧叫),是为纪念唐朝诗人王昌龄贬谪隆里而建,因王昌龄曾中博学鸿词科第一,隆里人尊称他为状元,故修桥以状元名之。该景旧时为黎平府的八景之一。建于清嘉庆年间的陶家大院是古城中最有代表性和保存最完好的古民居位于古城东北角,为三间搭两厢型建筑,四周围高封火墙,天井是青石板铺成,一侧放着青石板做的太平缸,雕蟠凿龙,十分精美。天井旁的厢房高悬一大匾,上题“厂厦华居”。堂屋里的雕花木窗雕工精细,四方桌用料为上等的红木,两旁的椅子是狮脚龙凤椅。相传唐朝著名诗人王昌龄因一首《梨花赋》而遭人中伤,被朝廷贬谪龙标尉。其好友著名诗人李白同情其遭遇,遥赠一首:“扬花落尽子归啼,闻到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来到隆里之后,王昌龄又写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并创立了龙标书院,传教授学,以变风俗,为当地音养了不少人才,旧时为黎平府八大书院之首。现在的建筑为清朝雍正年间张应诏回乡后重修的,隆里民族传统文化厚重而又多彩,唱汉戏`吟故事、玩龙灯被视为三大民族文化瑰宝,蜚声国内外。正月元宵是舞龙活动的高潮,为隆里的“狂欢节”,是古城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这天除表演舞龙技艺外,玩花脸龙是当地特有的风俗,其不服龙表演活动由傩戏演变而来,舞者均画脸谱,相传取材于宋朝建国初期蓝季子会大哥赵匡胤的民间故事,为全国独一无二。舞龙的人要“开花脸”(像京剧的花脸),扛龙尾的人是花脸龙的主角,这位打扮滑稽的丑角,把街边上的稀泥或者是用糍腰着地上的脏水往观看者的脸上、身上抹,一副狂放不羁之相,于是人们呼叫着四处躲避;不过据说被抹的人会有一年好的运气,所以人们心里都是很高兴的。
旅游TIPS:
黎平有机场。在黎平汽车站乘黎平一敖市的班车,票价6元,下车后乘三轮车2公里即到隆里。锦屏县城有车直达隆里。
美食:
隆里古城有许多传统的名点屹,如隆里腌鱼、重阳酒、米花、麻叶、菜粑粑、印盒粑`油炸辣椒等,口味期寺回味无穷。

鼓楼之乡肇兴寨村


神奇的土地,古老的民族,迷人的文化,这儿有您感受不完的人文风情,民族风情,山水风情;还有别具一格的吊脚楼,耸入云霄的木鼓楼.…肇兴寨村带您走进一个远古而又充满传奇色彩的世界肇兴寨村亦名肇洞,为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乡人民政府驻地,距黎平县城南72公里,坐落在群山环抱的山间坝子之中,肇兴河清澈透明,蜿蜒曲折,穿寨而过。全寨分三个村,为全国最大而又最古老的侗寨,被称为“侗乡第一寨”,是黎平最具代表的民族风情及建筑群远观肇兴寨村全景:中间凹,四周高山,呈长方形,块块聚落,似船状形。

肇兴寨村历史悠久,寨中有鼓楼5座,花桥5座,戏台5座。寨中一条主要街道由东而西,两旁建有学校、乡政府和民居,干栏式吊脚楼,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全部用杉木建造,硬山顶覆小青瓦,古朴实用。进入肇兴寨村,先得走过风雨桥,即花桥。有鼓楼的地方就有花桥,站在桥上就可以看到戏台,故有“五楼五桥|诫台”的美称与现代的桥相比,它最大的特色是有瓦盖成的顶,能让人们避雨、躲冰雹。而且,桥两边各有一条长凳,供人们休憩。夜幕降临后,一对对青年男女在桥上对歌,唱得人情意荡漾。鼓楼与花桥相映成趣,从上往下数依次为仁团鼓楼、义团鼓楼、礼团鼓楼、智团鼓楼和信团鼓楼,5座鼓楼恰如5朵荷花,分布在仁义、礼、智、信五个自然寨。鼓楼均为木质结构,用四根大杉木为主柱,直达顶层,另立副柱加横枋竖立于其上,向四周伸展,全以木榫、木栓穿合,不用铁钉,结实牢固,扣合无隙。鼓楼,由全寨人集资修建,是吉祥、兴旺的象征,是侗寨和侗族族姓的标志,是侗族群众休闲的场所,是年轻人社交的场合,是接待客人的地方,是集会议事的要地,是传递信息或报警的工具。鼓楼具有历史悠久、造型美观、结构独特、用途多样等特点,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和民族民俗文物价值。
肇兴寨村不仅是鼓楼之乡,而且是歌舞之乡,寨上有侗歌队、侗戏班。每逢节日或宾客临门,侗族群众欢聚于鼓楼、歌坪,举行踩歌堂”抬官人”等民族文娱活动。歌类尤其出名,有侗族大歌、蝉歌、踩堂歌、拦路歌、琵琶歌、牛腿琴歌、酒歌、情歌、山歌、河歌、叙事歌、童声歌等。侗歌声调婉转悠扬,旋律优美动听,尤以多声部混声合唱扣人心弦,轰动海内外。每隔一年于中秋节举行一次的芦笙会,主、客竞相吹奏比赛,笙歌阵阵,热闹非凡,极为壮观。
旅游TIPS: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肇兴乡肇兴寨村,黎平有机场,贵阳和凯里有直达黎平的班车。在黎平汽车南站可乘坐到肇兴寨村的中巴,每天17班(含途经车)票价18元,车程2小时。黎平县旅游局08556223684。旅游公司0851-5212289。
温馨提示:肇兴兴寨村美食众多鱼肠酱、蟹黄、白蘸肉、裹蒸粽、鱼冻等皆为食之上品,味道鲜美。另外,村头肇兴中学所在的山头可以看到肇兴寨村全景。肇兴邮政招待所和文化站招待所附近有许多小店,卖当地特产纪念品等,也有很多当地人在那里兜售自己做的手工艺品,价钱不贵,很适合馈赠亲友和收藏纪念。住宿方面可以投宿当地居民,10—30元人。

拜访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两部影视作品让乔家大院名满天下,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令人无限关注甚至憧憬高墙之内,灯笼之下某种无法复制的热闹,带着点偷窥的快感;电视剧《乔家大院》则轻轻推开被历史关闭的那扇厚重大门,让人着到财富与成功背后的偶然与必然,有着恍然大悟,原来如此的释怀。
乔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6年),位于祁县东北·个普通的村子里,没有常家庄园的崇楼高阁,也没有王家大院的山势巍峨,然而从这个院子里走出去的几代人,带来了塞外名城—包头的繁荣,导演了中国晋商最持久的辉煌,乔家大院的存在为乔家堡村带来了商机,到处都是为游客服务的商店、餐馆、旅社,大院正门开在一条窄窄的巷子里,一侧是喧闹的市井,另一侧是沉默的砖墙现代的财富故事正在上演,过去的光辉岁月已被深深埋藏。
有人带着艺术的眼光,来此欣赏精美的建筑;有人带着猎奇的眼光,来此找寻三妻四妾的蛛丝马迹;电视剧播出后,相信会有更多人带着学习的眼光,来此体会乔家成功的奥秘;我则带着历史的眼光,来此探究富甲一方的乔家人您创造财富的历程和对待财的态度,我们长期接受着“为富不仁”的传统教育,却刚刚得知在山西曾经有这样一家人,祖祖辈辈在商海中坚守着自己的道德底线,乔家恐怕是最经有这样今还流传着在门外拴上三头牛供乡亲们免费使用的故事,这算不得什么事迹,但却温暖了人心。大门对面刻有左宗棠题赠的一副楹联:“损人欲以复天理,蓄道德而能文章”横批“履和”,意味深长,当时没有建设和谐社会的构想,乔家人却用自己能文章着和谐的行动实践着和谐。
走进院门,终于跨进了乔家人的家园,一条笔直的话铺甬道,把六个大院分为南北两排,红灯笼高挂檐下,仿佛青砖灰瓦中跳动的精灵。游人们如涨潮般涌进每一个院落;又退潮般涌出,挺立潮头的是导游高举的小旗。不知道该感谢还是记恨《大红灯笼高高挂》·它令乔家大院声名鹊起,成为最早出名的晋商大院,却又以=一个虚构的故事,让乔家在人们的记忆中只剩下妻妾成群,以至于大院导游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地向游客们澄清事实,其实大院创始人乔贵发在生意成功,由不名一文的农民变为衣锦还乡的巨贾的时候,却娶了在贫困时曾经帮助过他的·位寡妇为妻,还在去世前立下家规“六不准”不准纳妾就是其中的首条。乔氏子孙严格地遵循了这条家规,哪怕媳妇不能为家族生养子嗣,也没有人以此为借口休妻纳妾。同样被遵循并发扬光大的是乔家经商的方式们保护合伙人的利益,保护伙计的利益,同时保护生意伙伴的利益,乔家人在几百年前就已经参透双嬴的玄机。在风雨飘摇的930年,当晋钞大幅贬值的时候,乔家票号大德通不惜血本,毅然决定以新币兑换给储户,自己承担了所有贬值损失,因而元气大伤两年之后,有着八十多年历史的大德通悄然歇业。他们决非一时冲动,东家乔映霞说:乔家底子厚,即使大德通因此倒闭,也不至于没饭吃而存款对于普通储户来说就是很多人的身家性命。一句话道出了晋商文化的精髓一义行天下,利以义致乔家大院中多处可以看到葡萄的木雕石雕,象征着葡萄百子、一本万利,是乔家人对于生意兴隆的美好期望,但当面临着义与利的冲突时他们却总是选择行义举、做善事义为他们的第一家商号赢得了东山再起的机会,帮助意大利修女的义举又让乔家大院侥幸逃脱了寇的铁蹄蹂躏,经历了唯利是图、尔虞我诈的商业乱战时代,现代社会开始更多地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这难道不就是晋商文化的回归,是对“义”的现代诠释么?
五号院“芝兰第”是豪门陈设馆,陈列着乔氏的各种传家宝物。犀牛望月镜距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由铁梨木精雕而成,这种造型独特的镜子在晋中大院随处可见,但乔家的这一面从选材雕工、体积上看,都无人能及,不愧为国家一级文物。九龙灯用珍贵的乌木制成,9条活动着的龙头组成灯头可以调整位置通过镜面反射提高亮度,构思精巧。万人球是用水银玻璃制成的球形镜,无论主人坐在房间的哪个位置,屋内每个角落的东西都可以照在上面,而且只缩小,不变形,是完全不用电的监视探头,乔家古印则是用78块寿山、青田等名贵玉石组成的印章,每块上面刻有一句话,合起来为整篇《文昌帝君阴骘文》。
这个院的木雕砖雕也是艺术精品,正门木雕为九狮弄绳及福禄寿三星图,墀头正面砖雕犀牛贺喜,侧面雕四季花卉。二进门木雕为花博古和财神、喜神,正房门楼木雕是南极仙骑鹿和百子图,扶栏砖雕分别为:喜鹊登梅奎龙腾空、葡萄百子、鹭丝戏莲、麻雀戏菊。多年积积攒的财富,让大院的每一个角落,都写满中国式的精致,写满无穷尽的祝福。
乔家人是与时俱进的,在后来建成的院落中开始采用西洋式门窗,修起了浴室和和“洋茅厕”屋檐下的彩绘里甚至出现了一列呼啸而过的火车。乔映霞在当地第—个穿起了西装,办起了新式教育,出钱从英国人手中赎回了阳泉煤矿,涉足了近现代工矿业。正是对于新鲜事物的接纳、吸收和应用,让他们在商业竞争中处处领先—步,将乔家的基业在国势衰微的时代背景下撑了几十年,成为最后关门的山西银号。
二号院是人生仪节馆,介绍晋中地区的各种民俗仪式,如婚俗、抓周等等,都是些让人高兴的事蜡像和原样陈设接受着游人的品头论足。东偏院的门开着,却没看见有人进出,我好奇地走进去,迎面一座巨大的棺罩,虽然色彩浓艳,但摆放在走廊的阴影中,还是吓了我一跳,原来这里是丧俗陈列。在院子北面,我意外地看到了乔致庸的墓碑,作为乔家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从一介儒生到晋商翘楚,乔致庸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五帝,亲眼看着自己的国家逐渐没落、衰败,他是否能预见到乔家从日进斗金到江河日下的趋势,预见到乔家生意悄无声息地谢幕的那个场景?墓碑被迁到了这里,想来墓地已荡然无存,乔致庸的人生浓缩了晋商的传奇,但纵然辉煌如斯,最终仍不免归于石碑上冷冰冰的一行字而已。
靠西北的院子是乔家的内花园,里面立着刻有“乔家大院”字样的山石,游人纷纷在此留影。这片空地其实是乔家衰落的标志当时的乔家已没有能力建起可与祖产相比肩的房子,只好改作花园,又由于日寇入侵,改建工程也半途而废。乔家人离开以后,大院被政府部门占用.经历了数十年的寂寞时光,终于再一次衣着光鲜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却已物是人非。乔家书写了财富的神话,留下了这样一座浸润着主人成就和工匠技艺的豪宅,这通小小的山石哪里能够道得尽百年晋商风流?我想乔家人树立在人们心中那座做人和从商的道德丰碑才是最珍贵的宝贝吧。

太原旅游攻略-购物


连接迎泽大街和府东街的柳巷南路及柳巷是太原最繁华的商业区,规模较大的商店有铜锣湾广场,贵都世纪百货等,精品店、专卖店也非常集中;柳巷南路与柳巷交界处以西的钟楼街则是小店的天下,适合淘各种时尚用品购买当地特产除了去超市外,东安路东巷及东安路上有很多家经营山西特产的铺面,由于以批发经营为主,因而价格实惠,货品新鲜,并且提供各种礼品包装,大宗购买还代办托运业务,商品主要有核桃红枣、杂粮、老陈醋等,从火车站到此步行仅需5·10分钟,具体位置在火车站向北的第个十字路口向西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