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夜宿神秘寺庙


在五台山,你可以体验一下夜宿寺院,大部分寺院都设有客房,只对持有皈依证的居士们开放,但广仁寺的客房对所有游客开放,房间清净整洁,走廊里带着淡淡的藏香气味,标准间每晚约80元,周末不涨价。

古村香茶余韵–下梅村


山护村落,水养邑人,下梅村在武夷山市的东部,因位于梅溪的下游,故得名下梅村。古村被山环水抱,相对封闭安宁,村内有保存完好的明清风格古民居,分列于900余米的当溪两旁,古街、古井、古码头、古集市构成这里典型的南方水乡风格。
清代初期,下梅村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是武夷山重要的茶叶集散地。作为“晋商万里茶路”之始,兴盛时期每日行舟数百艘,一片繁忙。如今的下梅村已非茶叶中心,但仍保留具有清代建筑特色的古民居30余幢,这些经历过下梅风雨兴衰的古宅,将继续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当溪两岸现仍保留具有清代建筑特色的古民居30多幢。这些集砖雕、石雕、木雕艺术于一体的古民居建筑群,是武夷山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砖雕、石雕、木雕和墙头彩绘是下梅古民居的一枝奇葩。民居门楼无一例外地饰以精美的砖雕,体现豪华和富贵。砖雕以浮雕为主,也有镂空雕。
古村内典型的古建有邹氏大夫第、邹氏家祠、达理巷等。

山中理窟云霞仙境–桂峰村


桂峰村位于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洋中镇的东北方向,距离京福高速公路直线距离仅500米,古村四周群山环抱、云雾萦绕。
桂峰村历史悠久,环境优美、地灵人杰,自北宋名臣蔡襄之九世孙蔡长,于宋淳七年(1247)肇基以来,迄今已760年了。全村现存39幢古建筑中,最早的建于明代后期,虽经历代修葺,明代古风犹存。而数量最多的则是清初建筑,其中有石狮厝、楼坪厅、后门山厝、后门岭厝、下坪街等。有明确纪年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的祠堂1幢,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的祖庙1幢。整个村落的建筑风格,依山分布,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村中小桥流水,曲巷通幽。许多专家学者来桂峰参观后惊叹:厝厝均有文化,满街都是历史,犹如一颗“遗落在山中的明珠”。
据历史记载,桂峰村明清两代中进士3名,中举人12名,中秀才412名。解放以后,桂峰村考取中专以上的就达数百人之多。其中大学生107人,硕士7人,教授、工程师多人。

古村建筑活化石–赖坊村


赖坊村位于清流、永安两县(市)交界处的大丰山麓、九龙湖畔,距离清流县城58公里,古村始建于北宋咸淳二年(1022),古村有民居、宗祠、庙宇、寺俺、街道、水网等古建筑。
其中赖氏祖庙祠堂庄严肃穆,寄托了祈盼子孙后代兴旺发达的愿望。古村有贯通全村各个角落的“大圳沟”,流淌的是两股源自村落后山中的山泉水,水量充沛,常年不歇,曲折萦回。

最美土楼群–田螺坑村


田螺坑村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书洋镇,因为地形像田螺,四周山高,中间地形低洼形似坑状而得名田螺坑,古村距离南靖县城六十公里,坐落在孤岽山半坡上。
村里五座土楼组合美妙,造型奇特,疏密得体,错落有致,是福建众多土楼中最壮观、最典型、最美丽和最有代表性的杰作。其中步云楼最早,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年),文昌楼最晚,建于1966年。田螺坑土楼群采用以生土为主的建筑材料,再掺入石灰、细砂、糯米饭、红糖、竹片、木条,反复糅合舂压、夯筑而成,防潮防霉,冬暖夏凉。
古村客家菜有盐鸡、酿豆腐、红烧肉、耗仔煎、茶米等,口味偏重,但游者不可不尝一尝这些当地风味。做大福是民风淳朴的田螺坑当地迎神赛会的活动,时间是农历的十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人们举着旗幡、抬着神轿,吹着唢呐,敲着锣鼓,声势浩大的迎接土地神和紫云山寺的佛主回村,同时还要演戏三天。

卓克基土司官寨


卓克基位于海拔2700米的高原上,属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县卓克基镇。在四川西北高原上美丽的梭磨河畔,在通往小金、成都和马尔康的交叉路口,便可看到卓克基土司官寨,一座精湛的藏式建筑,它是清代土司衙门建筑,在那个时代,它是权力演变的核心建筑。,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官寨有一座石砌五层藏式民居和一座石砌五层碉楼组成,主体建筑为典型山地藏族民居建筑式样,1935年红一方面军经过此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曾在这里居住。
官寨1936年毁于大火,1938年重建。在2004年底完成整修成为嘉绒藏族博物馆。整座建筑是仿汉式四合院,坐北朝南,正面一楼一底,是土司接待贵宾的汉式客厅和经堂。东西侧分别为三楼一底和四楼一底,为土司家人和僧人的住房 书房。建筑材料以片石黄泥为主,用石灰加糯米勾缝,极为坚固。院内为正方形天井,天井周围为宽大的汉式回廊。门 窗 柱上有精美的传统彩绘和雕刻。在官寨外面靠右的地方,还有片石碉楼。
藏族舞蹈跳锅庄和饮马茶属当地特色民俗和特色饮品。

地主庄园上的红色圣地–杨家沟村


杨家沟革命旧址
杨家沟村地处陕西榆林市米脂县城东南的二十五公里处,清朝乾隆年间马氏家族迁居于此,清同治年间始营造扶风寨,私宅为窑洞式四合院。扶风寨有寨墙、寨门,寨内有大量私宅,均以窑洞为主、依山而建。杨家沟革命旧址为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影视拍摄基地。
现存杨家沟革命旧址,毛泽东、周恩来旧居、十二月会议旧址、高级军事会议旧址,有杨家沟革命纪念馆。当年毛主席在杨家沟村主要召开了“十二月会议”。当时主席在这个会议上做了题目为“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这个报告。当时主席在会议上向全党发出了伟大的号召,曙光就在前面,我们应当努力。这个会议在打到蒋介石反革命统治集团,在建立新民主主义中国时期内,在政治、军事、经济都带有纲领性的。后来周恩来曾在书里写过,主席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了世界上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就指的是这样的小会议室。

美轮美奂的院中院–小河村


小河村位于山西省阳泉市中心以东4公里处,地处城乡结合部位,交通便捷。这里群山环绕,依坡而建、小河穿村而过,周边绿树成荫,恬淡宁静,石家花园院中有院、院上有院、院旁有院,村庄幽静古朴、有自然原始之美。为清朝北方民居建筑珍品。
小河古村建筑类型丰富、建筑装饰精美,现存明清以及民国时期的各种类建筑三万多平米,院落178处,街巷包括福地巷、李家祠堂巷、宜远兴巷、石家老择巷东、石家老宅巷西等等,商业建筑有当铺、商铺、醋坊等等;其中石家大院、李家大院、石家老院等为代表性的大型宅院。
小河村是著名红色作家石评梅女士的祖籍地,石家花园内设有石评梅纪念馆。

天官王府文化之乡–上庄村


上庄村地处山西晋城市阳城县润城镇东北四公里处的可乐山脚下,距离皇城相府仅有一岭之隔五里之遥,是明代著名政治家、财政家、文学家王国光的故里。
上庄村始建于明正德年间,始祖杨氏杨干见,村庄群山环绕、清溪穿流、林木茂盛、古建云集、风景优美,可谓占尽风水。沿石铺路东行是明清时期上庄著名的河街,百年老宅沿河而建,层楼叠院,气势恢宏,质朴盎然;由河街南岸拾级而上,是王国光昔日的故居尚书第,是一所“棋盘四院式”的住所。
此外还有建于明末的参政府、司农第,建于明天启三年的望月楼,位于上庄村之南的炉峰庵等等。上庄村堪称文化之乡,从明朝至清初曾出过五位进士、六位举人,秀才、贡士有百人之多。
数百年来,上庄古村在其形成、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保留了完整而传统的地域乡土文化特征和众多具有历史见证意义的优秀文化遗产,它的设计完全继承了封建的礼制和习俗,并在建造伊始就大量引进了江南水乡建筑风格。大量保存完好、外观封闭、高门深宅的官宦巨宅达到了使用功能与建筑艺术的完美统一,被古建专家称为古村落保护的杰出典范。

合院式住宅


在四川出土的汉代墓室画像砖上可以见到一幅当时住宅的图像,住宅分左右两部分,左侧由大门、厅、堂和两边的廊屋前后组成两层院落,是主人居住的地方;右侧有厨房、水井和高起做望用的望楼。这种由四周房屋围合的住宅称为合院式住宅,也就是人民常说的四合院。
1、山西四合院
山西的四合院典型的为山西晋商的住宅大院,因为它们是山西乡村住房中最为讲究的,从王家大院和乔家大院的连片住宅中看到的是呈狭长型的四合院,虽然这些住宅的前面并不开商铺,但是窄而长的院落也多用垂花门分为前后两院。
2、江南天井院
江南地区气候多雨潮湿,而夏季炎热,加之人口众多,人均土地面积小,人们没有较宽的土地兴建众多住宅,于是在江南出现了一种占地较小的合院式住宅,它们的基本形式是由四面两层楼房或三面楼房一面院墙围合成院,前者为四合院,后者为三合院,四周楼房紧密相联不留空隙,中间围合成的院落很小,如同井底望天的天井,所以称为天井院。这样的天井院占地面积很小,可供使用的房间比较多。在安徽、浙江、江西、湖南和广西等等江南地区的农村大多采用这种天井院式住宅。
3、窑洞院
窑洞院是北方黄土高原地区由百姓创造的一种住宅形式。由于黄土高原自然条件恶劣,干旱少雨,土质比较坚密,当地人们用铁镐和铁锹向里挖出圆券顶的洞穴,洞内用土砌出睡觉的炕和做饭的灶台,这是人们足以栖身的简易住房。为了生活方便人们多在窑洞前用土墙围成小院,有的还在院内修建几间小屋,形成一个窑洞院。
4、云南大理四合院
大理是白族百姓聚居的白族自治州,自古与汉族在经济和文化上交流频繁,住房也多采用四合院的形式,白族四合院一般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和'一颗印住宅。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中央的天井面积比较大,人居其中,没有南方天井院那种闭塞之感。“一颗印”式住宅出现在用地紧张的山区农村,它的标准布局为正房三间,两侧厢房各两间,四周房屋皆为两层,相互连接围合成中央的小天井,这种外形规整、高墙合围方整如印石的住宅当地人们成为“一颗印”。
5、福建土楼
福建土楼基本出现在福建南部永定、南靖地区农村,其中圆形土楼最具有代表性,它的外墙用夯土筑造,是当地客家人为了自身安全而聚居的一种大型住宅。它的特征一时规模大;二是坚实而安全。
圆形土楼的外直径可达到70多米,外环房屋高有四层,外环可以加建一到两圈内环屋,可同时居住三百多人。土楼里有卧室、厨房、杂物间,土楼中央有祠堂,中央的院落可以晾晒粮食、手工艺制作和家务劳动等等,院中有水井和储粮的谷仓供族人使用,人们的生活所需土楼大部分都可以解决了。

梦中入云的藏寨–色尔古


天堂之光普照着色尔古藏寨一隅
色尔古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边,距离成都到九寨沟主干线仅39公里,距离成都240公里,属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县色尔古乡。
蜿蜒奔腾的猛河边一座古老的藏寨矗立在蓝天下,恰似传说中的世外桃源,这就是色尔古藏寨。
色尔古的历史遗存主要有莲花岛、色尔古大桥,情人树,特色看点有藏寨建筑、白石与图腾,这里还可以欣赏到有着诱人情趣和魅力的圆圈舞蹈–女子锅庄舞。

藏羌文化明珠–甘堡藏寨


依山伴河的甘堡藏寨,其实系嘉绒藏族的寨名,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据当地的人介绍,春秋战国至晋朝属维洲属地,阿坝是羌人游牧区之一,南北朝时期属吐谷浑国。唐太宗贞观年间,松赞干布派大兵压境,在松洲(即今松潘县)一带发生激战,占领了该地区,当时甘堡一带是两兵激战争夺的地方。而后,西藏内部发生四分五裂,大部分藏人没有回西藏而留了下来,与羌人融合比邻而居世代繁衍,成为嘉绒藏族。明代推行土司制,甘堡属杂谷脑土司领地。清朝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废除土司制实行改土归流将杂谷土司属地设五国军守备,甘堡设苟桑二员守备,其中桑式守备衙门主体至今保留完整。甘堡藏寨是五县保留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嘉绒藏寨,以其独特古朴、自然、厚重的建筑风格,令世人惊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