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驳影像,折射岁月痕迹,可有谁知道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
分类: 国内古镇景点
徽州古城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徽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歙县的府治所在地,始置与秦,唐以后一直为州,史称“徽州府”,歙县是徽文化的发祥地,徽商的发源地,素有“东南邹鲁”、“礼仪之邦”、“文物之海”等美誉。徽州古城有许国石坊、许国相府、南谯楼、阳和门、徽园、徽州府衙、以及斗山街等府城街巷,还有江南都江堰渔梁古坝,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渔梁街等景点,主体建筑有仁和楼、得月楼、茶楼、惠风石坊、徽园第一楼、过街楼、古戏楼等以及镶嵌其间的古色古香商品住宅楼百余间,是展示和体现徽州文化的重要实物建筑。徽州古城是中国四大古城之一。
徽园位于歙县县城中心,利用古城西墙,占地两公顷,建筑面积 1.8万平方米。主体建筑有仁和楼、得月楼、茶楼、惠风石坊、徽园第一楼、过街楼、古戏楼等以及镶嵌其间的古色古香商品住宅楼百余间。集牌坊、古民居、祠堂“徽州”三绝”之大成,徽园气势宏大,古朴典雅,架构俱佳;粉墙黛瓦,鳞次错落,抑扬顿挫,犹云行水流,清扬悠远,极富韵律;其雕刻之精美,上承古徽文化神韵,下创徽派建筑雕刻之精华,叹为观止。融砖雕、木雕、石雕“徽州三雕”之精髓。
记录南屏
潜口印象
皖南美景,春秋协里
人文留芳灵秀江村
风水:
江村风水独特表现在三个方面:
1.江村东面这座山就是金鳌山,背靠黄高峰(黄山七十二峰之一),海拔1143米,时常云腾雾涌,每当天气晴朗就能看到“黄峰晓日”的胜景。所以说这里云腾雾涌,日出有灵气,即来龙足。
2.水口,聚秀湖的左边的山似一头朝大路仆卧的雄狮,所以名为狮山。右边的山叫象山,因其形如大象的象头、象鼻而得名。整个村庄有青狮、白象紧紧地严守水口(两山之间相距极近),村内地势宽而舒平,似一聚宝盆,可盛装来龙山(金鳌山)的厚足灵气。由于水口紧,灵气尽销村内。
3.再看朝向,江村座东朝西,村外开阔宽广,极目很远,可见到黄山光明顶,案台(指看羊山)即在眼前不远,夕阳西下时“羊岗夕照”的金辉景致全部跃入聚宝盆内而曲尽其妙,美不胜收。
从整体来看,整个江村的地形像一把太师椅的形状,金鳌山如太师椅的靠背。狮山、象山是太师椅的扶手,整个村庄就坐落在太师椅上,既稳当又舒适,而近处的羊山就是置于胸前的案台,使人顿觉眼前充实,没有半点虚落。金鳌山还似一玉佛前的宝鼎,所以民间流传有“狮象两边走,聚秀锁水口。宝鼎当中座,高官代代有”的诗咏。
人文:
江村文风淳厚,从六县联中,江村书屋,晨报、族谱、诗词对联之中可窥视江村灿烂的文化。
容祖遗像:1500年秋,唐伯虎在游历了匡庐、武夷、雁荡、普陀诸名山之后,曾溯新安江而上,登览了黄山白岳,亦有缘与同科好友江溥再度相逢。唐寅受溥公之托为溥公夫妇三人画下容像,时溥公原配已故。观其溥公容像画艺精湛,人物肖像逼真,衣饰时代特征明显,黄为黄金。白为白银,朱砂颜料虽历数百年仍光艳如初。因容像不留印款,故给容像披上了神秘色彩。
胡适手迹: 这是一代文化大师胡适的手迹。现存于江村历史文物展览馆。左边为“为民族主义努力奋斗”,右边为“于传种问题积极研求”。这是一首贺辞。据说,胡适在外十三年后,胡适从北京大学赶回上庄与江冬秀完婚。大门与院门分别挂了胡适自撰的对联:一是“旧约十三年,环球七万里。”抒发了这十三年中,胡适与其妻江冬秀经历首不同生活的感触。第二副联是“三十夜大月亮,廿七岁老新郎” 。
起凤石刻:集中石雕的地方大都是古桥、牌坊、祠堂,江村除了冲锋陷阵进士坊外,保能看几块保护的“圣旨”石。石存较多的是聚秀湖,企盼多子多孙的麒麟刻图,让江氏子孙不从这偏僻一隅猁居全国数十地。散布于民居中的石雕多属镂空雕、半贺雕、浅浮雕,花草形态各异,动物栩栩如生,人物形象逼真。
廿四节气木雕屏风:宗祠内兼具隔开和组合作用及装饰功能的24扇隔扇花卉,喻意族人季季平安,生活如花似锦。隔扇的上方还刻有那个季节的风情图,或荷犁下地的农夫、或头戴斗笠的渔翁、或骑在牛背上的牧童、或纺纱织布的村姑、或倚窗苦读的士子、或落棋不悔的绅士。寄望子孙不仅熟稔琴棋书画,且像“八仙”那样各显才华。
名人:
江村明清两朝出了126个进士、举人,民国初十年出博士、学士17人。就数字论在老徽州的村落中江村会让人翘楚,将范围放大到全国,江村照样让人竖拇指。
宗谱文化:
祠堂是一个家族的中心,通过开祠祭祀和其他的家族活动,将族众牢固地纽结在同一祖宗的牌位之下,形成了一个个严密的血缘组织。直到今天,徽州同族人见面还常说,彼此原先是同一个祠堂的”,实际上也就是指族众间的血缘关系。而情系这层血缘关系的主要纽带,则是卷帙繁多的宗谱。
竹海长啸腾细浪
木坑翠绿林海
木坑竹海位于塔川东南1.5公里,距黟城北面15公里,距宏村4公里。漫山的竹林,郁郁葱葱,且前往游玩的游客不多,非常地安静,让人心旷神怡。在气候条件好的情况下,还可见到类似于黄山云海般的景致。 是卧虎藏龙竹林打斗地的拍摄地。木坑以竹海而著名,地处桃源山村东大门,为黄山入黟第一寨。木坑竹海又称“滴翠谷”,此谷纵深约6公里,四面环竹,郁郁葱葱,形如金斗,聚财不漏,风水甚佳。雨后观景,翠竹深处,白云人家;晴观日出,有如黄山云海,翠浪波涛;谷中赏月,仿佛天上人间。其实木坑竹海在拍电影《卧虎藏龙》之前是个无人开发的地带,导演李安把中国文化带入西方的同时,也把竹子这极具东方韵味的东西深深地植入西方人心中,木坑是一个四季合适旅行的地方。
走马观花游昌溪
到昌溪村比较方便,在歙县有班车到达,喜欢徒步朋友也可以从石潭过来,或从昌溪步行石潭也行。
昌溪历来被称为“歙南第一村”。村内分上村和下村,上村为吴氏古村,下村为周氏古村。昌溪村始建于唐,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境内不仅存有 “员公支祠”、“周氏宗祠”等省保单位,还有保存完整的“燕窝山庄”、“九子巷”、 “周氏古村”三个古民居建筑群。与大多数古镇村落一样所见的房子都很多是年久失修或改建,延着河边的街道进入,一路不见太多游人,居民也偶遇见,反而遇到两只看家狗,对我这外人一点不客气,冲着我乱叫样子挺凶的,真担心冲过来咬本人一口,也好狗狗们见我没什么就不叫了,跟着走了段后就拐进巷子离开。
昌溪河边老房子龙凤樟构成一幅皖南乡村景,在村中的六顺堂对开,有棵樟树直径就有3米多,而在其它旁边也有一棵同样粗大的樟树,它们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融,被这里的村民称为“千年龙凤樟”。
昌溪村原名沧溪, 根据文物考古发现, 这里早在汉代就有了人类活动的历史, 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唐代时, 有姚、叶、朱、方、王五大姓在这里生息。南宋淳熙年间,吴姓迁入后改称沧溪为昌溪, 吴姓便成了这里的主姓。整个村落建在依山傍水的小盆地中,气候湿润,水源充足,适宜农作物生长和人口繁衍发展。昌溪河历史上曾通航,清代中叶曾开有一条官道, 给昌溪后来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村庄被蜿蜒连绵的群山环抱,树高林密,在军事上利于屯兵。正因如此, 历史上朱元璋、太平天国军队曾到此屯兵休整。20世纪30年代曾是新四军皖浙支队的重要驻地之一。
众志成城这座城墙用长石条砌成,修建在村口的两座山之间,有一道券形门,门下是一条河,河上盖着石板,石板路通过券形门从村外蜿蜒进来。券形门上嵌着石额,村里的一面刻着“众志成城”四字,村外的一面刻着“叠石作障”四字。有当地老人与本人讲,在城头本来长着粗大的树,后来都被破去作柴用。
离开“众志成诚”后继续进村游览,与前几来村中的路是重新修整过,村中很多房子都是大门紧闭,门上的锁都已有锈迹,我的突然出现有引来一只狗的注意冲着我乱吠,小货店里的老板出来看张望一下,然后就没事的样子回店里继续与村里人聊天。
遇到一只不冲我叫的狗,它一只跟着我后面到离开村。昌溪村里的老房子也有不少倒塌了,这里的古建基本维护的还不错,天天下着毛毛雨,我这个匆匆过客只好下一次再细细游览这个藏在皖南山中的村子了。
卢村景致–炊烟袅袅小村庄
画里乡村查济
查济古村紧靠太平湖,位于泾县西面,与黄山接壤,与九华山毗邻,这里青山环抱,绿树成荫,古建筑鳞次栉比,清一色的花岗岩石板路,遍布全村的大小街巷。
有关查济的景色有诗为证:
十里查济九里烟
三溪汇流万户间
祠庙亭台塔影下
小桥流水杏花天
此诗道出了查济特有的盛世美景,也使查济成为远近闻名的画里乡村。
查济明清民居古建筑群就座落在流水潺潺的查济河两岸,绵延数里,现存有明代建筑80处,清代建筑109处。几乎所有的明清建筑都雕粱画栋,翘角飞檐,其中德公厅屋、诵清堂、爱日堂等住宅更是高大宏伟、结构精致。尤以德公厅屋四柱三层牌坊式门楼,五朵斗拱屋面,略带翘角分三层覆盖门楼,古朴典雅、雄浑大方。背面以镂雕手法雕出二龙戏珠、丹凤朝阳、鱼跃龙门、狮子滚绣球等吉祥图案,手法娴熟精美。
查济村历经百年风雨沧桑,虽不复有往日风采,却仍存有红搂,天申、灵芝等15座桥和10余座祠堂、庙宇,于其中规模较大的宝公祠、洪公柯、二甲祠中的镏金飞檐、雕粱画栋中不难想见查济村的昔日风貌。 三水村中流,三塔拱四门,石桥跨河溪,两岸古建群。悠远独特的建筑文化,钟灵旒秀的山水意境,蕴育了昔日勤劳勇敢的查济人民。
查济的石雕、砖雕、木雕随处可见。门窗扇格的木雕、厅堂柱础的石雕、门楼门汇的砖雕,均繁刻精镂,玲珑剔透、画面各异,或花鸟、或禽兽、或人物,无一不栩栩如生;房屋结构为多进式,或三进、或四进,进间有“四水到堂”式的天井,沿天井二搂廊廓置有“美人靠”;条石砌就墙基,柱基为圆形雕石,墙体青砖、屋上黑瓦。传统的双披屋顶半掩半露,躲在重重叠叠的山墙后面。高出屋顶的山墙既可阻止火势蔓延,又具防盗作用。
万安古镇旅游贴士
看今朝的繁华散尽,万安古镇的古城岩。
万安古镇概况:
万安是徽州四大古镇之一,地处休宁县城城东四公里处。它依傍于横江北岸,临水而立,皖赣铁路,屯景公路横贯全镇。镇东尽头是风光的绮丽的古城山。
三国吴永安元年(258年)至隋开皇九年(589年),古城山一直为县治驻地。隋末汪华起兵,统辖歙、宣、杭、睦、婺、饶六州,也曾设治于此,并改古城山为“万寿山”,在山上建妨筑庙,大兴土木。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金声招 募义军数千人,屯扎于此,后北上抗清,兵败被杀。
万安地处盆地,依畔横江,又当休宁县通往州府的要道,遂成为早期外来居民的聚居地。在陆路不发达时,万安一直是古徽州重要的水运码头,来往行商众多,渐成集镇。镇街长约5华里,明清均为休宁九大街市之首, 有“小小休宁城,大大万安街”之誉。
万安古镇风貌及格局是非常具有特色的,主要体现在“小桥、流水、人家”典型江南水乡风貌和与横江平行发展的鱼骨状街巷空间风貌上。万安除横江外还有松萝水、榔源水等支流穿越古镇,有古桥“富来桥”、“轮车桥”等联系镇区交通,沿河建筑与古桥、小溪形成亲切宜人的江南水乡环境,生活气息浓郁。
万安古镇的街和巷,构成其鱼骨状的街巷系统格局。古镇的东西向仅有一条主街——万安街,垂直其街衍生出十数条巷子,仿佛是鱼的肋骨。这样一条并不复杂的道路结构长期服务着古镇繁忙的内部交通和日常生活,构成古镇独特的街巷空间格局。由古镇的布局结构,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出街巷和码头的直接联系——亲水性。由水体、古水埠码头、古桥、岸线的内凹、外凸、滨河古建筑及渡口、渡船等共同构成万安秀丽宜人的滨河水景观。
以商业功能为主的“街”和以交通功能为主的“巷”,构成了镇区内部颇具特色的街巷空间。万安街两侧原有大小商号、店铺400多家,沿街开敞的店铺和传统民居封闭式立面,形成蜿蜒弯曲、不尽相同的风貌。这是一条目前在安徽省内保存完好的、不多见的、风貌古朴的古代商业街。由于许多商业活动在店堂内,由建筑的山墙构成的空间“巷”在宽度上明显比街道低一个等级。但万安传统建筑中,由于经营性建筑为主体,所以封火山墙较居住型的徽州古镇要少一些。依势而下临码头的巷以河道为底景,并不显得非常狭窄。
万安旅游贴士:
购物推荐
传统工艺:有文房四宝中的珍品徽墨和歙砚,历史久远闻名中外;民间艺术的瑰宝有砖、石、木、竹四雕,还有徽派盆景、版画、漆刻,以及新兴的徽州竹编、玉竹家具等,也都独具特色。
土特产品:有香菇、灵芝、竹、枇杷、金桔、雪梨、石耳、猕猴桃、琥珀枣、蛇乾、野核桃等。
茶叶:黄山的茶叶很好,而且便宜,黄山毛峰是蜚声中外的极品茶,其前身为黄山云雾茶,“祁红”、“屯绿”也是其中的代表,还有近年来开发的珠兰、茉莉等花茶品种。如果春游黄山,可以赶上新茶,不要错过。“天下名山,必有灵草”,黄山贡菊是历代进贡皇帝御用的清凉保健益寿饮料佳品,值得买一点带回去。
美食推荐
黄山的饮食属于徽州菜系。为全国八大菜系之一,发祥于南宋,起源于歙县(古徽州府),以烹制山珍野味而显其特色。徽菜在烹调方法上擅长烧、炖、蒸、熘,讲究佐料,重火功,提倡原汁原味。重油,以滋润肠胃和肌肤;重色,以增强审美效果,达到“色、香、味”统一的效果。
黄山著名的小吃名点有:臭鳜鱼、毛豆腐、石头、蟹壳黄烧饼、五城豆腐干等。到黄山,一定要品尝一下当地的特色菜“臭鳜鱼”,以及各种用鲜笋或笋干烹调的美味。名为“臭”,其实香,鳜鱼用作料腌制,再配上碎肉丁一起蒸,撒上泡辣椒,却又不过分红火,滋味浓厚,令人垂涎。
提醒:
黄山食物的价格山上和山下有天壤之别,例如毛豆腐,臭鳜鱼,石鸡等这一类的美食,最好在黄山市区品尝,比较便宜而且地道,火车站附近和汤口风景区等面向游客的地方都有,到山上尽量以填饱肚子为主,可以的话带一些轻便食品上去。
关麓古村旅游手册
关麓古村历史追溯
关麓,又名“关路”,俗名“关路下”,因地处武亭山麓和被称为“西武雄关”的西武岭之东麓而得名,又因为过去黟县通往祁门、安庆、江西等地主要官方驿道经过这里,所以别名“官路”。
关麓村始建于五代、后唐时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以汪姓为主聚居的村落。据《官路汪氏族谱》载:关麓始祖系越国公汪华第七子汪爽的后裔汪振美。自唐宋元明世代相承,关麓村并没有多大变化,在清初时,关麓还只是黟县怀远乡(即今西武乡)的一个小村落。到了清乾隆时期,这里出了个汪昭,共生八子,依序为令銮、令铎、令、令钰、令镳、令钟、令录(lù)、令、就是现在所称的关麓八家,昭公为八家始祖。他们初期均在老屋春满庭居住,后大都外出经商。他们在潜山、太湖、石牌、黄梅等地收购土特产品,然后贩运到长江下游出售,再换购日用商品到上述地方经销,这样,两头赚钱,生意越来越兴隆。兄弟们相继围绕春满庭老屋建造房舍,形成了今日远近闻名的“关麓八家”联体古民居奇观。作为联体古建筑的典型代表,关麓八大家早于1992年便被国家旅游局收入《中国旅游信息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