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两汉时期开辟的道路
两汉时期新开辟的道路,主要有通往秦岭以南的夜郎道、灵关道、回中道、子午道,通往北方地区的飞狐道,五岭以南的交趾道以及湘南“峤道”、五原赛道等。
1. 夜郎道
夜郎是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建立的一个古国。汉武帝经略西南时,在夜郎地设柯郡,以且兰(今贵州福泉为)郡治,以夜郎县为都尉治。秦至汉初,夜郎与巴蜀、南越就有商贸交通往来,但道路险要,时常梗阻。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为加强控制南越,派唐蒙率兵千余、后勤辎重队三千余人,胁迫夜郎内附,置犍为郡(治道,今四川宜宾市西南,辖川南、黔西、滇东一带)。又发巴蜀兵卒千余人,修筑道至柯郡的道路,长500余里,合今200多公里。
2. 灵关道
汉武帝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郎官司马相如出使西南夷,开辟灵关道。西南夷是汉时分布在今甘肃南部、四川西部和南部及云、贵一带少数民族的总称。南夷地区包括犍为郡和柯郡,西夷地区包括越郡和益州郡(郡治滇池,今云南晋宁县)。
灵关道又称灵光道、旄牛道,东起犍为,接夜郎道,西行至旄牛(今四川汉源县南),然后南行直抵越郡,长约480里(合今200公里)。灵光道建成后,打通了成都经旄牛、越郡通叶榆(今云南大理)、永昌郡(郡治不韦,今云南保山市)和益州郡的交通。
3. 子午道
自杜陵(今西安市东南)沿子午河及汉水河谷以达汉中郡(今陕西安康市)的子午道,是秦通巴蜀的重要信道。因这条道的北端由长安正南进入子午谷而得名。古代称北方为子,南方为午,正南正北的谷道遂被称为子午谷,而由子午谷入山南行的道路亦称子午道。《汉书》颜师古注:“子北方也,午南方也,言通南北道相当,故谓之子午耳。”在由长安到汉中的几条栈道中,子午道全程千里以上,仅次于故道,但穿行山间的谷长有400余公里,道路崎岖,沿线居民稀少。汉代在子午道沿途没有一个县级治所,到了唐朝也只有一个石泉县。但此道形势很险要,东汉末年关中流民多由子午道南下汉中,三国蜀魏战争及以后东晋、南北朝、宋金对峙时期,子午道都是兵家必争之地,直至后代,此道仍是川陕重要交通路线之一。20世纪80年代后期,有人对子午道秦岭北段栈道遗迹做过调查,发现在子午谷东边沣水河谷也有多处栈道遗迹,在西边石砭谷中,栈道和桥梁遗迹更是集中。这些情况说明,子午道秦岭北段可能在历史上某个时期曾发生过改道。
子午道沿线多栈桥,在秦末楚汉相争时被焚毁。王莽时开辟的子午道,是在旧道基础上拓展的。据《汉书?王莽传》载,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秋,王莽决定开凿子午道,从长安东南的杜陵直绝南山而至汉中。子午道自长安达汉中,长约660里(合今276公里)。
子午道溯洵河支流的驿马月河北侧而上,至月河源头腰竹岭(俗称古磉墩)。由腰竹岭东行,顺直水(池河)而下,直抵汉中。腰竹岭南,岩石陡立,地势险峻。据《水经注?沔水》记载,此处筑有“蓰阁”,即栈道。今腰岭关等处直水西岸石崖上,尚有栈道遗迹。
三国时这条道路是魏蜀交争的要道。《三国志?魏书?曹真传》载,太和四年(公元230年),曹魏大举伐蜀,“以八月发长安,从子午道南入”。由于子午道崎岖难行,又逢秋季大雨,栈道断绝,军需不济,明帝不得不召曹真还军。到了南朝,梁另开新路,略向西移,即今西安市西南至宁陕县。唐代天宝年间,剑南涪州向朝廷进贡生荔枝,即由此道飞马以达长安。
车尘马迹寻古道(六)两汉时期开辟的道路
Pages: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