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渠大规模的维修从唐代开始,在唐朝的多次维修中,825年观察史李渤对灵渠进行的一次大修是奠定灵渠今天所见规模的一次大的行动。宋代灵渠也有过多次修整,比较重要的是1058年由刑部都水监李师中主持的维修。这次工程有两项重点,其一是加宽了渠道;其二是将唐代的18陡门增至36个,对不利渠段的控制能力大大的加强了。至此,灵渠完成了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规模。直到明清时期,灵渠仍被称为“三楚两粤之咽喉”。元、明、清三代和民国时期对灵渠都有维修。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粤汉铁路和湘桂铁路相继建成,灵渠才让位于现代化交通工具。并在1956年最后停运,改作农田灌溉和城市供水工程。在“大跃进”年代,北渠一度被垦为稻田,完全失去了原来的面貌,改革开放后再次恢复原貌。现在的灵渠仍灌溉着周围的万顷良田,并成为桂林地区重要的名胜古迹,供人参观游览。
灵渠构造上巧夺天工,航运上舟行便捷,处处闪烁着古代工匠们的聪明才智。宋代诗人范成大曾作诗赞道:狂澜既奔倾,中流遇铧嘴。分为两造开,南漓北湘水。至今舟楫利,楚粤径万里。人谋夺天造,史禄所经始。
灵渠是世界上最早的有闸运河,也是最早的跨越山岭的运河。在国外,最早的船闸直到1735年才在欧洲的荷兰出现。这种利用船闸的行船技术一直沿用到今天,20世纪初建成的巴拿马运河仍然使用这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