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古渠与古运河(三)翻山越岭秦凿渠

兴安灵渠
第三节 翻山越岭秦凿渠
灵渠又名灵渠,也称秦凿渠、兴安运河或湘桂运河,位于广西东北部兴安县境内。它是秦统一六国后,为进一步完成对岭南的统一,利用湘桂谷地而开凿的一条连接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古老运河。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经历十年之功,消灭了六国,统一中原地区,接着又向岭南进军。但是战争并不像预料的那样顺利。五岭的险峻地形,使行军极度困难。粮草的运输主要靠人背牲口口驮,消耗巨大,到达营地时已经所剩无几了。更麻烦的是,行进在崇山峻岭的运粮队伍往往容易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粮草问题,更直接的说是运输问题,要是不能得到解决,作战根本无法取得胜利。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出巡到湘江上游,为了解决南征部队的粮饷运输问题,决定派监御史禄“凿渠运粮”在五岭之上开一条运河。五岭山脉中的越城岭和都庞岭之间有一个谷地,谷地中有两条自然河道,一条属于长江水系,是湘江上游的海洋河,在今广西兴安县城东向北流;另一条属于珠江水系,是漓江上源的一条支流始安水,在今兴安县城北向南流。在这里开凿运河,从工程上说,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有利的是海洋河和始安水的距离很近,最近处只有1.5千米;不利的是海洋河和始安水之间横亘着高约二三十米、宽约三五百米的小山阜,而且整个谷地地势的坡度也较大。为了兴建这条运河,数十万秦军和民工开石劈山,经过五年多的努力,排除了许多困难和干扰,到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这条长33公里的运河终于挖成了。
灵渠主要由分水工程、南渠、北渠三部分组成。

古代驿道和栈道概况(二)栈道


江西宜春市中心城南明月山栈道
二、栈道
栈道即阁道,是在深山峡谷中的悬崖陡壁边缘开凿的人工通道。阁道或栈道这种交通道路形式的普遍应用标志着交通技术上的重大进步。在我国山区居多的地理条件下,各地区间的政治、经济联系和文化交往,凭借这种道路形式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史记》和《战国策》都有秦昭王时“栈道千里,通于蜀汉”的记载,秦汉时期都曾进行了修复和整修。汉武帝时又兴修了通往西南夷的道,东汉时修建了三门栈道及其以东至今新安、济源的黄河栈道。
修在不同地段的栈道,有不同的结构形式,例如有梁有柱的称栈桥,有梁无柱的称千梁无柱,修在偏于河谷一侧的称偏桥,等等。

中国古代都城–商周都城(一)商都殷墟

河南安阳殷墟遗址
中国河南安阳殷墟遗址

第一节封邦建:商周时代的都城
一、 商都殷墟
 殷墟的发现十分偶然。一百多年前,清朝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在一片熬制中药的“龙骨”上发现了神秘的符号,断定它们是商代的文字。商代甲骨遂成为震惊20世纪的考古发现,并且早就了一门全新的学问—甲骨学。甲骨文这种古老而系统的文字,也因此与古埃及象形文字、古巴比伦楔形文字、古印度文字并称世界四大文字体系。生活于商代的先民们对于无法理解的自然现象或无法预测的重大事件,往往问卜于神明以趋吉避害。这些卜辞不仅包括殷商时代的政治、军事、农业、历法,还包括生育、田猎、贡纳、祭祖等内容,可以说是一部关于商代社会的百科全书。正是由于甲骨文的发现与考证,学者们最终确信殷墟正是自盘庚迁都至商纣灭亡的商代王都遗址。
考古学家在太行山麓、洹水侧畔的遗址上,发现了用石或铜作柱础的大型宫殿基址、分布井然有序的手工业区、墓葬区和普通居民点。象征权力的青铜礼器、表示征战的车马器,随着它们显贵的主人,安眠于此已有3000年之久。
著名的妇好墓也在这里被发现。妇好,是商王武丁之妻。她的丈夫武丁统治的时期史称“武丁中兴”,是商代的鼎盛时期。武丁在位59年,励精图治,复兴社稷,使商王朝成为一个四方拥戴的强国,武丁的成功应该离不开妇好这样一位贤内助。在妇好的墓中放置了精美的青铜器和雕刻工细的玉器,我们可以从中领略这个不凡的女性生前受到的尊崇和逝后繁缛的礼遇。
到商纣王时期,商朝统治开始出现危机。据说纣王能言善辩而且用武有力,天资过人,但却刚愎自用,又喜好纵酒淫乐。公元前11世纪,商朝终于被周武王所灭。武王封商纣王之子武庚于此,想实行“殷人治殷”,不料武庚联合武王之弟管叔和蔡叔发动叛乱。叛乱最终被镇压下去,为消除后患,周人甚至连这里的殷遗民也一同迁走了。从此后,殷墟日渐荒芜,长久堙没于郊野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