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运河(一)南北通途连五水


大运河
隋代开凿的大运河分为五段:永济渠、通济渠、山阳渎、江南河和广通渠。黄河以北的永济渠利用沁水、淇水、卫河等为水源,引水通航,在天津西北利用卢沟(永定河),直达琢郡。通济渠是在洛阳附近引黄河水,向东南进人汴水,以沟通黄河与淮河之间的水运。山阳渎是在邗沟的基础上拓宽、裁直修成的,形成大运河的中段。而江南河的雏形也早已存在并用于漕运,隋朝对它进行进一步的疏浚,使之成为大运河的南段。广通渠从长安向东通到黄河的新渠。隋朝的大运河,史称南北大运河。运河水面宽30-70米,长约二千七百多千米,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隋朝漕运到长安的主要路线是:沿江南河到京口(今镇江)渡长江,再顺山阳渎北上。进而转人通济渠,逆黄河经广通渠向上,最后抵达长安。
一、东粮西运广通渠
在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分裂局面之后,隋文帝杨坚重新完成了全国统一,新建大兴城(今西安)作为都城。隋朝为了向长安运送槽粮。又在长安黄河间重开新渠。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郭衍被任命为漕渠大监,开始了凿渠工程。这条渠引渭水为水源,经过大兴城(长安城)北,向东到潼关,全长一百五十多千米,名日富民渠。因工程仓促,富民渠渠道浅窄。航运能力有限,难以满足日益增加的东粮西运的需要。隋开皇四年(584年),由杰出的工程专家、大兴城的设计者宇文恺主持,又对它加以改建。宇文恺在动工之前,先派工匠巡视渠道,察看地形。新渠仍以渭水为主要水源,从大兴城到潼关,全长一百五十多千米,被命名为广通渠。这条水渠当时是用来运输华州(今陕西华县)广通仓的粮食到都城长安,因而得名。广通渠的槽运量大大超过旧渠,缓和了关中粮食的紧张情况。
大业元年(605年),为了避隋炀帝杨广的名讳,又改名为永通渠。这条渠的开通,既解决了国都长安的粮食问题,又便利了沿途百姓的往来,所以又称富民渠。
从潼关以东运粮入关,在进入广通渠之前有一段水路经过黄河。黄河中有三门砥柱,非常险要。砥柱是两个石岛,兀立河心,堵塞航道,形成神门、鬼门、人门三条险道。神、鬼二门无法过船,人门虽然勉强可以航行,但风险很大,经常船沉人亡;这大大影响了东粮西运的效率。于是,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年)下令“凿砥柱”。但是,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凿砥柱”的工程没有能够取得成功,只好半途而废。

京杭运河传千古

京杭运河
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自首都北京开始,直达杭州。它从北向南贯穿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省市,全长1 782千米.也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它和万里长城一样,是我国古代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奇迹。在世界著名运河中。巴拿马运河总长只有八十多千米,苏伊士运河全长也不过160千米,前者还不及京杭大运河总长度的1/20,后者也不过1/10。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的邗沟沟通江、淮,这条运河就是京杭大运河的肇始,是大运河最早的一段河道。后来。秦、汉、魏、晋和南北朝时期又相继延伸了河道。隋代以前是京杭大运河的草创期,各段己经分别有所建设。如汉初吴王刘濞就开凿过邗沟,自扬州茱萸湾通海陵仓及如皋蟠溪。这条运河是现在通扬运河的一部分,但它只是大运河的支流,还不是大运河主干;西汉的狼汤渠(蒗荡渠或莨荡渠)、东汉的汴渠,实际上是隋代通济渠的前身;东吴孙权时期开凿的破岗渎实为隋代江南运河的起源。南朝的汴渠为隋代江南运河的前身。隋炀帝时大兴土木,集前代之大成,将各分段加以疏浚连接,又新开了一些干渠,运河规模初成。唐宋是运河的发展时期,运河作用凸现。到了元代,新开通惠河、会通河及济州河,运河经过裁弯取直,已经初定型为今天的规模。是今天的京杭运河的前身。元代南北运河虽已成型但已有衰败之势,明清时期运河逐渐衰落。

早期的古渠与古运河(五)凿渠河北连诸水


在太行山以东。渤海以西,燕山以南,黄河下游的北面,是一马平川的河北平原。这里奔流着许多河流:黄河故道从河北平原的西南流向东北;中部是源出太行山的河流,自西向东流;北部是发源于燕山的河流。自北向南流但是这些河流流程都短,水量少。不便于航运。不过。如能凿渠将它们沟通、连缀起来,对水源加以调剂和集中,就能克服水量少的缺陷,大大提高航运效益。东汉末年,曹操出于政治军事的需要,先后凿成白沟、干虏、泉州、新河、利槽等五条运河,把河北诸水连缀了起来。
    东汉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打败了袁绍,袁绍逃奔河北,一命呜呼。袁绍之子袁尚盘踞邺城(今河北磁县东南),负隅顽抗。建安九年(204年),曹操亲自率领大军渡过黄河北征袁尚。为了便于运送军粮,曹操在河北首先建成了白沟运河。其主要工程是筑堰逼淇水(今淇河)北流。淇水发源于太行山,向东南流,分两道注人黄河。曹操在淇水上筑有大小二堰:小堰称石堰,用石材建成,用于堵塞小河,以便将全部淇水集中于正流;大堰叫仿堰。以大仿木为主、参用木、铁、石等材料,故名。因为淇水水量不丰富,不能像灵渠在海洋河上那样建分水工程,因此枋堰建于淇水正流汇人黄河处不远,堵住淇水,使其全部北流。这样,船舶在黄河和淇水之间来往都必须盘坝。(所谓盘坝就是将货物从船上卸下,拉空船沿坝的斜坡过坝,再将货物装船继续航行。)在仿堰北面又穿凿渠道,把淇水引人另一自然河道白沟。白沟下游与黄河故道古清河相连.清河向北到今天津境与沱(滹沱河)汇合。白沟运河虽有盘坝之劳,但毕竟改善了黄河南北的水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