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尘马迹寻古道(四)秦代的主要交通干线

直道是一条军事要道,也是发展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道路。从多年来直道沿途出土的文物来看,有秦汉的货币、铜镜、车马器、戈矛,北魏以至明清各代的石窟、摩崖石刻、寺庙碑文等,说明直道长期为商旅所行。
直道于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基本建成,总共用了两年半时间。其工程之浩大,工期之短促,凿山之艰巨,填沟之困难,实属中国古代筑路史上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
无情的历史似乎作了一个有意的安排:秦始皇三十七年,他最后一次出游东方,在山东德州患病,七月死于河北巨鹿的赵国故苑沙丘宫。根据中东府令赵高的安排秘不发丧,载尸的车经井陉而抵达九原,即是从刚刚修好的直道急速返回咸阳。
直道从林光宫(又名甘泉宫)北行900公里直抵边防重镇九原。秦代经营的交通大道多利用战国原有道路,只有直道是在秦统一后规划施工,开拓出可以体现秦帝国行政效率的南北大通道。司马迁行经直道全程,曾经发感慨说:“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史记?蒙恬列传》)
清代嘉庆年间文献记载:“若夫南及临潼,北通庆阳,车马络绎,冠盖驰驱……”这表明秦直道的荒废仅是近几百年的事。从子午岭上现存的直道遗迹看,直道是一直循着子午岭主脉修筑的。因为鄂尔多斯草原也散布着许多丘陵台地,所以直道经过草原时免不了一番“堑山堙谷”的工程。在现存的遗迹上,路面最宽处约50米,一般也有20米。历尽两千多年风雨沧桑,在山区间,有部分路基保存完好,垭口遗迹明显,古道清晰可辨,驿站石基依然存在。在今内蒙古东胜县城西南的漫赖乡,曾发现一段直道遗迹,路面残宽约22米,路基的断面暴露极为明显,用当地的红色砂岩填筑。由此向北和西南,均可以见到山冈上有当时开凿的四个宽约50米的豁口。这四个豁口连成一线,向人们诉说着2000年来的风风雨雨。
2. 秦驰道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驰道是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开始修筑的。它以国都咸阳为中心,通向全国各个重要地区,是专供秦始皇出巡时行驶车马的道路,即御道。驰道的修筑,是秦汉交通建设事业中最具时代特色的成就。通过秦始皇和秦二世出行的路线,可以知道驰道当时已经结成全国陆路交通网的基本要络。
秦修驰道规模宏大,标准较高。据《汉书?贾山传》所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为驰道之丽至于此”。贾山为西汉政论家,他是反对秦王朝政策的,对于驰道侈丽的描述,不免有所夸张。考古工作者曾在陕西咸阳市东北窑店镇南侧渭河北岸的东龙村以东150米处,发现一条南北向古道路遗迹,路宽50米,筑于生土之上,两侧为汉代文化层。这条道路,北为秦都咸阳的宫殿区,向南正与汉长安城的横门相对。以秦宫布局“象天极”的规划意图分析,这条道路应当是南北沟通咸阳宫与阿房宫的交通干道,当时自然当归入驰道交通系统之中。据调查,陕西潼关以东的秦汉驰道遗迹,路面宽达45米以上。
驰道选线尽量追求平直,减缓坡度,扩大曲线半径,以便于提高通行速度。驰道是区别于普通道路的高速道路。当时驰道是路面分划为三的具有分隔带的多车道道路。“中央三丈”是所谓“天子道”。经过特许的贵族官僚可行旁道。驰道就连皇太子也不得擅自通行,直到汉代仍是一条御用道路。《汉书?成帝纪》说汉武帝做太子时“不敢绝驰道”。他当上皇帝之后,特别优待他的****母,“有诏得令乳母乘车行驰道中”。不过,汉代的驰道已经不仅仅为皇帝所专用了。只要有皇帝或者太后、皇后的诏令,其他王室成员也可以行于驰道之上。这种交通道路规则固然充满浓重的****色彩,体现出等级尊卑关系,然而在当时针对社会各阶层所拥有交通工具质量、数量差别悬殊的现实,其存在又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作为最早的具有分隔带的道路,驰道在交通道路史上也具有值得重视的地位。
虽然驰道是御用道路,在战争年代驰道御用的规定就没有那么严格了。刘邦的部下周勃攻伐反叛的燕王臧荼,就利用了驰道的交通便利而迅速出兵,在易下消灭了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