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拍摄风光景物摄影的一些基本知识

关于拍摄风光景物摄影的一些基本知识:

风景的拍摄一般不是摄像者的主要任务,风景在新闻作品和虚构作品中都只占据很少的一部分。但是风景又是拍摄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风景可以在刻画人物心里、镜头过渡转场、形成特定节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风景摄像的要素包括:

一、选景

具有代表性的景点、建筑或者具有比较丰富构图层次的角度、位置进行拍摄。如果是常见的经典,拍摄者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多走路,找到新的位置或角度,拍出新意来。画面的新意就是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提供一个新的观察角度。

金泽古镇-江南第一桥乡

金泽镇金泽镇历史悠久,人文景观诸多。金泽镇是上海唯一位于两省一市交界处的镇,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金泽的桥多,全镇现存古桥21座,是上海保留古桥最多的镇,其中普济桥是上海地区保存最完整、年代最早的单孔石拱桥。

金泽古镇是“江南第一桥乡”,在上海青浦境域西南,是上海的西大门,是上海与江苏省和浙江省交界的镇。金泽镇东与朱家角镇交界,东南与练塘镇相接,西南与浙江省嘉善县丁栅镇、大舜镇毗邻,西北与江苏省吴江市莘塔镇、昆山市周庄镇和锦溪镇交界。

金泽水产也是当地的美味佳肴,淀山湖35公里环湖周长有一半在金泽区域内,象一条绿色的绸带在金泽的全身从头到脚飘去着,加上境内的大江小河象蛛网交叉纵横,俗话说开门就见河,出门就动橹,是典型的鱼米之乡。

客人来到金泽镇先茶后饭,用河鲜珍品招待客人。现代人吃菜一讲营养,二讲保健,金泽的许多特产都具备这二大功能。金泽区域内有一万零二百亩水面,有水产资源62种,其中数甲鱼、鲈鱼、大闸蟹、鳗鱼、银鱼、黄鳝等最为珍贵,这些活鲜活跳的水中特产,肉质纯细雨,美味可口,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Tagged : /

七宝古镇

七宝古镇的千年历史,有史可据。通常在民间流传着“七件宝”之说,曰:飞来佛、氽来钟、金字莲花经、神树、金鸡、玉斧、玉筷。历史与传说在七宝交相辉映,铸造了七宝曾经有过的辉煌。

七宝景点:
酒坊:“七宝大曲”向为众人所周知。酒坊集传统大曲酿造过程,让人一目了然。又集全国各地所产酒类,琳琅满目,大开眼界。休闲可品酒、喝酒、知酒,陶醉于其间。

棉纺织馆:明、清时期,七宝隶属松江府,是“衣被天下”的主要集散地。馆展以植、收、纺、织、染为主线,全方位介绍七宝曾经辉煌的棉纺织业。并设“喜堂”,重现古七宝明间婚俗场景,并可参与模拟婚礼活动。

张充仁纪念馆:在七宝老街北西街。建筑为清江南码头墙走马楼风格,2003年3月17日开馆。占地800平方米。馆舍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分设6个展宝,展出张充仁20多件雕塑代表作品。

蟋蟀草堂:沪上指七宝者源自蟋蟀,曾因抓蟋蟀名噪申城,可见蟋蟀文化之深厚根底。蟋蟀草堂集蟋蟀标本,器具、捉、养、斗过程,并参与实战,乐趣无穷。

七宝当铺:清道光年间,在次设当铺,颇具规模,成为松郡之地金融活动重要场所。馆展重现传统当铺之场景,模拟当铺经营活动,表现古七宝商业文化风情,并可参与经营活动。

千灯古镇


千灯古镇位于江苏昆山市,这里是明末清初著名爱国主义思想家顾炎武的家乡。也是昆曲创始人顾坚的故里;千灯的少卿山,有距今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被誉为“中国土建筑金字塔”;建于梁天监年间的秦峰古塔等诸多历史遗存也在千灯。昆曲文化和水乡文化在千灯得到了很好的展现。寻贤访古、水乡观光、古镇揽胜,独特的人文景观、质朴的民俗风情,展现了千灯迷人的风采。

   走进千灯,只见居民住宅缘河而筑、临水而居,驳岸列排、河埠成市,至今仍保留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棋盘式格局和江南水乡的古朴风貌。

柳江古镇


柳江古镇距成都百余公里,在瓦屋山层峦叠翠中,花溪河围绕古镇吊脚楼,具有独特的川南古民居风格。真正能代表柳江容颜及性格的。这就是花溪河上大桥西侧的吊脚楼及大黄桷树。 长约千米的进镇大街(宽有二十多米)给远道而来的人一种直觉,在柳江场不必住鸡毛店。投宿柳江宾馆后,车马劳顿的疲惫不知不觉转化成对柳江古镇涅的感叹。
柳江场位于洪雅县城西南三十多公里的花溪河边。明末清初建场镇,大概是因为这里特殊的地理位置,即山区七乡进出之地,有大量的竹木、药材、笋干、棕片、茶叶、土纸等特产在此集中后由竹筏木船运出;人财聚集,生意兴隆,渐成洪雅首屈一指的大场镇。大场镇旧时必有大势利,所以到民国时,何、曾、杨、张、李等大地主已声名赫赫,基本上统揽了柳江的绝大部分资财。可以说柳江曾经的繁华与兴盛伴随着这些大地主家业的兴旺,难怪今天你问本地人,没有不知这些地主祖姓大号的。
前门濒街,后门临河,倚栏而坐,或听音乐、或读书、或冥想,都可进入佳境。步下早已没有棱角的石阶,用不了一分钟,就可与清澈的河水亲密接触。原来的街市就是吊脚楼下一条1米左右宽,不到400米长的人行道,青石铺就的石路,一头连着大山的深处,一头连着通往山外的公路。山上山下,山里山外的人们便在这里进行商品交易,当年交易生猪的市场已长满了青草,几只小鸡在里面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美食。几株要两三个人合抱的黄桷树正用遮天蔽日的绿色为古镇增添一些青春的气息。谁也不愿意走了,就地而坐,甚至连相机也不想去动了。眼望河水及对岸茂密树丛中的民居,一任潮润、夹杂着植物芳香的空气清洗我们被都市浊尘污染的肺,多想在此间长住,携一红颜伴读渔耕,尽享无欲无争的世外生活。没有多少人居住的古镇显得空空荡荡,它就这样静静地在花溪河与柳江的中间有些孤寂地站立着。古镇上的人喜欢热闹,大都搬到离此二三分钟路程的新街上去居住了,只有我们这些被热闹弄得心浮气燥的城市人才到这些被当地人称作“烂房子”的地方来。居民家中那些天井、石板地、木墙和石质水缸透出非常古老的光,在我们的眼前跳动飞舞,让人误以为是时光流转回从前的岁月。
柳江古镇旅游TIPS:成都金沙车站有车直达柳江,也可搭乘去高庙、瓦屋山的班车。游览柳江时可顺便游览玉屏街上的曾家大院。柳江街上的野生河鱼价廉物美,野生鲇鱼15元/斤、野生黄辣丁35元/斤,住宿15元/人。

平乐老街轶事

夜宿古镇小旅店。天色如墨秋雨淅淅,从一股股窗缝隙风里我嗅到了好多熟悉而遥远的气息:一忽儿是黄桷古树有点甘清苦涩的味儿,一忽儿是窖酒的气味儿,沁人肺腑;再一会儿是竹子的幽幽清香。恍惚间我仿佛听见千年古树在风中的絮语,真的弄不清楚人是在梦里还是梦外。

  第二天,从平乐古镇的导游地图上我才明白:这里是古秦汉驿道———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

  汉时天下有48郡县设有铁官,临邛为一处。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里记载,秦始皇灭六国迁徙豪富入蜀,以冶铁致富的卓氏从赵国迁居临邛,“即铁山鼓铸,运筹策,倾滇蜀之民,富至僮千人。”卓家是将中原先进的冶铁技术引进四川,而使这里成为古代重要钢铁生产基地之一的大功臣。

  而今在平乐骑龙山下西南面的坡地一带,还不时发现古代遗留有炉渣结块和弃掷的生铁。当地的乡民叫那一带为“铁屎坝”,这里有冶铁打铁的传统。今天在平乐镇的场口,刚下古桥有一处百年铁匠铺,常年风箱呼呼炉火照天地,打铁声砰砰火星四溅,好看,看得好奇的城里人发呆,为古镇一景。

  打铁的节奏雄壮,打铁的动作斩截。让人想到那写出《子虚赋》、《上林赋》的司马长卿本应是位情感缠绵细腻的才子,文章大块瑰丽的圣手;却想不到这厮摆弄起国家行政来也是有章有法:先是在长安向汉武帝要了政策、然后回到蜀郡成都大张旗鼓地搞政治宣传、再后又悄悄返临邛筹措筑路资金,最终在上下赞扬欢呼中完成开通了西南夷道———南方丝绸之路。

  在黄桷古树下我们品茗座话成都才子司马相如———不仅仅是一位文学家,而且还是一位在中国农业社会中政声远卓的筑路官员。“撞万石之钟,击雷霆之鼓。”他虽为成都人却一反成都地理性格中闲逸慵懒而气冲斗牛。应该说司马相如为文为官,在两方面都成功的非常人士。正因为他有如此非常之举而立如此非常之功,才侧身进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史记》的,这是成都人的千古荣光!

罗城古镇


 

罗城古镇位于四川犍为县东北部,距乐山市六十公里。古镇主街凉厅街俗称“船形街”,始建于明代崇桢元年( 1628年)。时至今日,这条幸存下来的老街仍保留着部分明清时代老四川文化的人文风貌。
犍为是乐山的第一大县和乐山出川入江的东大门,从隋代建县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犍为县拥有犍为文庙、罗城古镇、嘉阳小火车等人文景观和同兴桫椤湖、泉水溶洞群、茉莉花基地等丰富的自然资源,目前已经形成了以一庙(犍为文庙)、一船(罗城船形街)、一湖(同兴桫椤湖)、一水(新民温泉)、一花(清溪茉莉花基地)为中心的五大系列旅游品牌。
这条遍体浮动着迟暮之美的老街据说是中国惟一一条船形的街道,如果是第一眼看到它,会有一种惊讶的赞叹之情立即就缀满全身。“船形街”的两侧是木结构的长排旧瓦屋,临街一面的屋檐异常宽大,形成了叫做“凉厅子”的罕见长廊,其支撑点是一百多根立在六边体长条石柱上的旧圆木。几百年来,罗城人在这不怕雨淋日晒的“凉厅子”下喝酒、吃肉、饮茶、听小曲、掏耳朵、抽叶子烟、卖狗皮膏药,享尽了人间红尘的清福。“凉厅子”下原来有一些如今已消失得无影无踪的老字号店铺,如三元号、丰泰店、亨又亨、四能堂、长清源等,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服装店、小食店、百货店、日杂店、五金店、理发店、葬品店、旅馆、茶馆、武馆、鞋庄、影楼、歌厅、诊所,其中茶馆的数量最多,大概有十几家,
这座船形古镇全长2000多米,宽约650米。主街道为南北走向,两端较窄,中间宽敞。街面起伏,恰如波涛中的甲板;街中戏楼高耸,如高扬的风帆。而街尾的灵官庙又如同航船的船舱。街道两侧各有一排长约200米,宽约6米的荫廊,仿佛船篷一般,又称“船厅街”。罗城的建筑布局引起了国内外专家的重视,1983年,澳大利亚有关方面就在墨尔本依罗城的风格建成一座“中国旅游卫星城”。

万里长江第一古镇–李庄古镇


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古镇
李庄位于四川省宜宾市郊19公里处的长江南岸李庄坝,李庄镇古为渔村,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古镇”之称,汉代曾在这里设驿站,由于濒临长江,故为明、清水运商贸之地。舟楫往还,多在此停留。镇上酒肆茶楼,商店林立,繁华热闹。现仍保存明、清古镇的格局和风貌,石板街道、幽深窄巷、风火山墙、雕花门窗,具有浓厚的川南民族风味。 气候宜人,地形平坦,水陆交通便捷,历史悠久(建镇1460多年),人文景观荟萃。1992年被命名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1995年被列为国家、省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镇内有体现明清建筑特点的庙宇、殿堂、楼台、古戏楼、古街道、古民居;有很高古文化欣赏价值的慧光寺、玉佛寺、南华宫、文昌宫、东岳庙等“九宫十八庙”;有被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称“梁柱结构之优,颇足傲于当世之作”的“旋螺殿”,与“魁星阁”,“百鹤窗”、“九龙碑”一起堪称古镇四绝。
李庄古镇内有体现明清时期川南民俗的古街古巷四合院;有很高的古文化欣赏价值的张家祠堂、九龙碑、禹王宫、东岳庙、魁星阁、天上宫、东岳庙、祖师殿等“九宫十八庙”;有被世界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称为“颇足傲于当世”的旋螺殿等建筑。

福宝古镇

福宝在四川南部山区里面,是川南、黔北、渝西交接处,这里现在也是国家级佛宝森林公园的门户。西汉时就为夜郎古道,是蜀郡南部和夜郎部落交流的重要道口。唐宋时为盐马古道,四川自贡的食盐都是经此运往贵州北部。元末明初房屋商旅增多,形成边贸集镇,叫新场。清康熙年间庙宇增多,称佛保,意为“佛祖保佑”。

福宝小镇是清净的,本地居民常态的吃饭,嬉戏,摆龙门阵等等一切都是那么的平淡,仿佛远古的岁月长河没有一丝涟漪, 不在意是否够古够精致,而是这份纯纯的本色家居川南生活,没有刻意的小资风情,没有酒吧,没有咖啡屋。也不像柳江老街的没有生机,高庙的拍照收费。这里的居民更多的是自己真实生活,不是做秀给游客看。而对着游客好奇的镜头和眼神,他们依然大大方方的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仙市古镇


仙市镇依偎在釜溪河畔,这千年古镇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仍然风韵犹存。曾是自贡井盐出川的必经之地,被誉为古盐道上的明珠,又因“四街、四栈、五庙三码头、一鲤三牌坊、九碑、十土地”,以及精美的古典建筑群和佛教文化的兴盛而闻名遐迩。因此,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并相继确定为省级小城镇试点镇。
仙市古镇有四条街:正街、半边街、新街子、新河街,全长662米。事实上,一圈下来,大半个小时就能转完。但是,没有人不会被这里独特秀丽的楼阁建筑和旖旎的自然风光而陶醉,甚至流连忘返。
古镇釜溪河畔这座曾经的盐运第一大水码头不算大,却因“四街、四栅、五庙、三码头、一鲤三牌坊、九碑、十土地”而远近闻名,古镇建筑仿佛一幅“仙女侧卧图”侧卧在釜溪河滩,故名“仙滩”。由于运盐的船工要歇,还有从自流井过来的盐担子也要歇,要歇就要吃要喝要买东西,而且盐也可以就地交易,于是这座始建于1400多年前隋代的小镇因盐繁荣兴旺起来。
  走在街巷中随处转转都会遇到明清时期的各种建筑,比较有名的贵州庙实际上就是当年贵州盐商的会馆。贵州会馆当街而建,大门非常简约,或许是太逼近马路,门前没任何饰物,只是两边门柱的上方,各有一尊小巧的石狮,一尊匍匐,一尊站立,有别于传统的对称造型。贵州庙里的戏台,没有飞檐,尽显简朴的明代建筑风格。
 仙市的赶场很有四川乡村的味道,赶场时间到来,人们纷纷通过陆路、水路赶到仙市镇。有的是来贩卖家禽、土特产、手工业品,有的是购买农村生产资料、生产生活必需品;有的是来就医、修理物件、学习生产与技术技能;有的是来“打牙祭”,美食一顿;有的是来“摆农门阵”品茶聊天会友,吟诗唱曲;有的是来打桥牌、麻将,赢点小钱的;还有的是来推销产品,卖“耗子药”“猪儿乐”的。仙市镇的赶场景况中“川味”比较浓,人们除了品茶“冲壳子”(聊天),抽大长烟袋,打桥牌、麻将,还能看到久违的“木阵子”(木蒸笼)、“火兜兜”(个人取暖用的竹编火盆)、“娃儿背”(专供婴孩坐乘的竹编背篓)……当然了,场子自然少不了美食,辣得要命的“火爆兔肚”“富顺豆花”和香喷喷的“红焖猪肘”“仙市板鸭”,都是让你盼望着下一次赶场的最好理由。
 古镇老街,处处充斥着美食的香味。烘肘、跳水兔、河鱼、豆花,独具地方特色的美食很多,而且“相因”(土话:便宜),游人争相食之。

黄龙溪古镇

/

 
       黄龙溪古镇位于四川双流县境内,地处锦江、鹿溪河汇流处,牧马山与二峨山隔江对峙,曾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诸葛亮囤重兵在此。据《水经注》载:“武阳有赤水其下注江”,这里的赤水即指黄龙溪。此后,梁虞在《荔鼎录》中也有这样的记载:“蜀章武二年,黄龙见武阳之水九日,铸一鼎,像龙形沉水中。”千古一溪,因此得名“黄龙”。经历两千年的沧桑巨变,黄龙留下的多为明清建筑。走过一条街,又见一道巷,脚下光溜溜的石板路,老式的门板,古色的招牌,青瓦粉墙,翘角飞檐,镂刻精美栏杆窗棂,无一不给人以古朴古色的感受。走在由正街、新街、横街、上河街、下河街、背街和巷子街等7条总长1000余米的老街上,仿佛光时倒流了。特别是那仅200多米长的正街,就有3座保存完整的古寺— 古龙寺、镇江寺、潮音寺,形成街中有寺,寺中有街这一奇特的文化遗存,和着镇外硕大的金华庵、观音寺、大佛寺,给黄龙添足了古意。
[page]
黄龙地方不大,却到处弥漫的是人们虔诚的信念。默默静立在镇上的6株千年古榕,被许愿的人们挂满了红绸带,却又生出嫩嫩的新芽。这或许便是起缘,急不得,慌不了,缘分到了,奇迹自然就发生了,世间的万事万物无不如此的。
行走黄龙,没见宏大的宗祠,也没见豪门深院,但沿河而立的古镇却很有“水城”的味道。在习习晨风中,坐在江边的吊脚楼上,一边品尝河鲜美味,一边观看两岸杨柳轻拂,江水东流;抑或就在客栈的露台上,临风而坐,沏一杯清茶,翻几页闲书,过着自己喜欢的悠哉游哉的生活。
黄龙溪最有特色的还有它的茶馆,路两旁、河堤上、竹林下,“一”字展开的竹台、竹椅、竹凳,还有花花绿绿的太阳伞,成为古镇上一道诱人的风景。一碗茶两三块钱,便可以坐一天,尤其是老人们,大清早上馆子遛鸟兼喝茶,花钱不多,却是一种悠闲、雅致的享受。每年正月初一至大年十五古镇还会举行耍火龙、水龙等娱乐活动。
黄龙溪不同的时节有不同的观赏,黄龙溪因龙得名,因龙而灵,龙佛、龙寺、龙灯、龙舟,构成了丰富多彩的龙文化主题。正月的烧火龙,四月初八放生会,端阳节赛龙舟,还有代代相传的府河号子,民间儿歌、童谣、谚语、扯响簧、翻筋斗。踢毽子等。
  在这里任何一处你都可以坐下,在任意一处都可以停留,在任意一景都可以注目,对任意一物都可以遐想,凭吊古物,品玩老街、寻觅人文、寄情山水,你可以停停走走,绝无时间的急迫,也无内心的激荡。偶尔,会心一笑,凑近玩味,蓦然回首,有把自己当风景的人在看“风景”报之以微笑,微笑定格在古朴的街道上,古色的屋檐下,古香竹木椅上,古旧的门槛上,久久不会散去。

罗泉古镇

 走过罗泉古镇的古街古庙,在弯弯曲曲的青瓦木房间走入古镇人的悠闲生活里,历经沧桑的罗泉人勤劳朴实、憨厚大方。女人们喜欢在亲密的聊天中忙碌自己手中的针线活,老人们一边喝茶一边听戏,温暖的阳光照在他们满足的脸上。仅五里长的老街上茶馆就有十多家,生意颇为兴隆。随意走进一家茶馆,叫来一杯碗盖茶,听老人们讲述古镇辉煌的昨天。镇上的老人会为你说起盐神庙,因为它是古镇的曾经辉煌的重要标志。 如今盐神庙成了古镇人聚会的场所。人们坐在盐神庙大殿的石阶上懒洋洋地晒太阳。在这里,时间似乎走的很慢。罗泉古镇在四川仁寿、威远、资中三县交界的深丘中,古镇依山傍水,深藏在沱江支流珠溪河畔连绵苍翠的群峰狭谷之中,是四川省的历史文化名镇,也是中国的100个千年古镇之一。
古镇民风纯朴、民居保存完整,古镇仅有一条五里的长街,全是竹、木、泥串架结构的绣楼骑店铺式的青瓦建筑,雕梁画栋,翘角飞檐,由于整条长街形似一条蛟龙,罗泉因此被称为“龙镇”。有“九宫一寺八庙”之称,可惜因保护不善,好多庙宇和建筑已经被破坏,现今保存最为完好的,也最为有名的是全国唯一敬奉管仲为盐神的盐神庙。
  罗泉镇的闻名得于清朝中期盐井的发现,那时罗泉商贾云集,热闹异常。 而如今只留下一座保存尚且完好的盐神庙透着远古的苍凉。以产盐而闻名天下的罗泉,其悠久的历史可追溯到秦代,至清朝时盐业开发已达到顶峰,清光绪年间,罗泉已有盐井1500余眼,所产的井盐于1925年获巴黎世界博览会金奖。
  古镇上保留着一座原西方渗透传经布道的福音堂,因罗泉井会议—四川保路运动在此决策而名垂青史,如今这里成为老年会所,经过时听得川剧锣鼓声声,品来自是另一番滋味了。
清晨品一杯着镇上泉水沏的早茶,坐在当街的藤椅上,静看古镇在薄雾中渐渐醒来,回忆尘封已久的往事;探询镇上人家的天井,看檐上的野草和壁上的青苔,仰望天井上面飘过朵朵白云的蓝天; 从小巷漫步拾阶而上,回望古镇的翘角飞檐,无不精巧瑰丽,自己的心也浸染在古镇悠远的历史中,感受到那种都市里久违了的恬淡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