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苗族斗牛
铁路:
如果乘火车就可以不用到贵阳,前往贵阳的火车都通过凯里,直接在凯里下车就可以了,也可以在镇远下车,反向游览黔东南,南方游客也可乘坐火车到都匀,然后乘坐都匀到凯里的大巴。凯里火车站位于市区北二公里处的清水江畔,可以乘公共汽车直接到达市区。贵阳到凯里的火车车次很多,很方便搭乘,一般三小时左右可达。
公路:
黔东南地区的旅行基本上都是依靠县城之间的班车,现在路况已经大有改观,虽然不像高速公路那样畅通,但也不像是想象中那么艰苦了。凯里、榕江、从江、黎平之间的班车班次都很丰富,但要提前计划好时间,最好到车站调度室询问清楚发车时间。去各个苗寨侗寨一般也有班车,如果错过了也可以包车前往,游客多的季节也很方便拼车,如果在春节期间出行,要注意一下有些班车可能会停开,而且因为检查超载形象比较严格,所以半途搭车经常会被拒载。
景点:
舞阳河:
舞阳河从苗岭腹地翁安发源,从黄平旧州至镇远城东月亮湾长达95公里的河段为舞阳河风景区,区内有八个著名峡谷。其中,旧州至施秉的头峡、无路峡、老洞峡和观音峡,通称上舞阳山峡,简称上舞阳,施秉至月亮湾的诸葛峡、龙王峡,西峡和东峡,通称下舞阳山峡,简称“下舞阳”。舞阳河最美的河段留给了镇远,这里有河水的色彩奇幻,有“四时江水绿如蓝”之称,两岸遍布奇峰异石。景观有“五绝”最神奇的是“水晶镜”,最秀逸的是“三叠水”,最壮丽的是“孔雀峰”,最险要的是“一线天”,最博大的是“卧佛岭”。舞阳河与镇远古城交相辉映,被誉为“曾是夜郎秦淮河,俨然清明上河图”。
交通:距离镇远县城十七公里,可在镇远参加舞阳河一日游的旅行团。
分类: 国内古镇景点
寻访坚守汉文化的隆里古城
公元1385年,即明代洪武年间,楚王朱桢调集江南九省官军,在隆里设立千户所,开始了隆里这座古城的兴建。在之后的几百年岁月中,这里一直是调兵屯守的军事戍边重镇。
南征北调的屯兵军事大多来自江苏江西安徽等地,而隆里所处的黔东南一带,确苗侗文化的天下,600多年来他们就这样坦然的杂居着,也坦然孤立着,来自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的前浸淫始终无法冲破古城堡垒的围墙。汉文化的精神力量,就这样一代又一代的坚守着,传承着,他们没有扩张也没有被同化。
于是这座长方形的古城依旧保留着近乎完好的昔日面貌,还是三街六巷九院子的格局划分,还是五色鹅卵石铺就的巷道,还是一色三间封火墙的民居,还是元宵节花脸龙、舞龙灯的习俗。
穿过青青菜田,山间薄雾缭绕,溪水潺潺,古城坐拥秀色,“月映文章光射斗,凰初枝头锦生花”,迎恩门上的一副对联,无声中道出了这座古城的气质。
肇兴–侗寨中的江南水乡
我在细雨迷蒙中,踩着湿湿的泥路进入了肇兴,令人颇为惊讶的是街边一家接一家密密麻麻全部是木楼客栈,我不由纳闷,心想难道肇兴的旅游业已经开发到如此成熟了吗?
不得不说这座侗寨的确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一条河流穿寨而过,风雨桥横跨河上,两岸木楼林立,烟色迷茫中望去,此情此景,和江南水乡之风物何等相似。除了肇兴,再无别的侗寨有此风韵了吧?何况,这里还有仁、义、礼、智、信五座鼓楼花团锦簇。
侗族人居住的地方就有鼓楼,就有风雨桥,而肇兴的五座鼓楼是全寨的灵魂依托,肇兴鼓楼群更成为独一无二的侗寨亮点。五座鼓楼代表着五个村寨和五个支系房族,它们彼此独立又相互密不可分,就像这仁、义、礼、智、信的名字,紧紧地团聚在一起,支撑着肇兴侗乡的建筑格局,而同时这也是侗寨人赖以生存的精神力量。
到小黄看动情的小黄大歌
延续千年传统文化熏染的岜沙
西江醉美风情
十二道拦路酒歌舞闹郎德
逛凯里夜市,品黔贵小吃
品尝贵州凯里红酸汤
红火酸汤鱼
凯里亮欢寨红火酸汤鱼
详细地址:近郊凯里市环城西路98号
说道贵州的美食,几乎人人都知道酸汤鱼,其实无论酸汤鱼、酸汤牛肉、酸汤排骨,甚至一碗酸汤面,其中的精华都是那份浓浓的红酸汤。而这最正宗的红酸汤正是来自黔东南的凯里。如今凯里的红酸汤已被中国食品协会认定为贵州特色,并成为我国三大特色火锅底料。
如果你来到凯里,怎么能错过这闻名遐迩的红酸汤。贵州菜已入选新八大菜系,其味道的奇绝之处就在于它的酸,开胃的酸对于食欲不振的城市人来说听着就是一种诱惑。凯里红酸汤的配方来自于苗家秘方,加入了特产的糟辣椒和各种有营养的中草药,再借助番茄的口味颜色熬制出红艳艳、浓烈酸香的红酸汤。据说凯里本地居民的长寿人口居全国之首,不得不说酸汤的营养价值也在这里得到了绝佳验证。
如果你在凯里只有一次品尝美食大餐的机会,那首选不是酸汤鱼,吃酸汤鱼自然还是亮欢寨(即快活林饭店)。这家饭店开业有二十多年了,将从苗家民间引进的酸汤摆上了 大雅之堂,并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大型服务酒店,甚至名扬全国,旅行者来到凯里,可以不登香炉山,却不能不来亮欢寨。
入望华禅寺饱览五溪山色
九华河从九华山北麓直流而下,至池周梅龙镇注入长江,中途经过一个叫五溪的地方,就是九华旧志十景之一的五溪山色,五溪得名于九华山北麓的双溪、舒溪、龙溪、澜溪、缥溪。五溪山色久负盛名,元时,元文宗路过五溪曾赋诗赞曰:“昔年曾见九华图,为问江南有也无?今日五溪桥上望,画师犹自欠功夫。”
望华禅寺山门前是一座新造的石牌坊,坊上书“九华山望华禅寺”,两柱有联:“晨钟暮鼓惊醒世间名利客,佛号经声唤回苦海迷路人”。踩着树荫过桥,不几步便走到鹅黄外墙的山门殿前,殿前阳光洒地,香炉里满满是灰烬,可见已多日没有香客来了。天王殿再往上是大雄宝殿,左右是民居士僧舍,清风穿过廊下,几个僧人在晒太阳。登高回望,九华诸峰远在云际之上,五溪山色流光溢彩。
大雄宝殿下面的望花亭里有石碑,分别是“望华禅寺碑记”,“望华亭碑记”,登望华禅寺,九华雄姿现于云雾之间,山光水色,风景如画,被誉为五溪山色,列入“古九华十景”而千古闻名,又被誉为“九华第一香”。望华亭建于明弘治14年(即公元1501年),由都御史彭奎倡建,“登亭远眺,九华犹如云外高耸,五水死座中而来,飞霞如华锦做堆,旖旎胜景尽收眼底。
漫步镇远赏舞阳河水韵
登梵净山,一览众山小
梵净山位于贵州省铜仁市的江口、印江、松桃三县交界处,是五陵山的主峰,贵州省第一高山,山体庞大深邃,峰峦巍峨雄奇。正是应了那句古语“天下名山皆僧占”,梵净山上有大小百余座寺庙依山而建。梵净山自明朝万历年间起就被称作“古佛道场”,成为与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齐名的中国第五大佛教名山,“梵净”二字也由“梵天净土”演化而来。
梵净山的八千级台阶名声在外,甚至被人称为万步天梯,不仅是善男信女们的修行之路,也引得众多登山爱好者慕名前来欲一试身手。清晨乘坐观光游览车向山顶驶去,公路沿小溪蜿蜒盘旋于山谷之间,车窗外美景飞驰而过。约半小时后停车于山脚,石梯沿陡峭的山壁修筑而成,一段接着一段的七八十度斜角,不禁让人望而生畏。行至山腰,道路两旁的草丛里不时传来“沙沙”的声响,这林子里动物种类繁多,心里怀着一份好奇想要下去打探,但转念一想山林里也经常有草蛇出没,于是反而加快了攀山的脚步。走走又停停,一道道从天而降的“天梯”有如拦路虎般不厌其烦地跳出来,阻拦我上山的去路,百步阶梯连贯而下,不给人以片刻喘息的机会。正在崩溃边缘时,幸好看到索道上站露出一个小角,便知离梵净山的山顶主景区不远了。
实际上,八千级台阶沿途毫无风景可言,没有小溪、瀑布,没有庙宇、佛像,被茂密的灌木丛包裹得严严实实。攀登的过程完全是一次对体力和意志的考验。山顶才是梵净山的精华所在,站在万宝岩的观景台上,眼前豁然开朗。一望无际的云海,或铅灰,或银白,时而波澜不兴、安安静静,时而氤氲蒸腾、翻山越岭。
再沿路上行约三十分钟左右,到了一个平坦开阔处便是普渡广场,这里西靠红云金顶,东临承恩寺,另有一条小径延伸至月镜山。最好能在此休憩片刻,养足精神,毕竟攀援新老金顶并非易事。正午的红云金顶,少了绚丽的雾气笼罩,擎天石柱巍然屹立于穹窿之上,显得孤零零、冷清清的。顺着石缝中开凿出的狭窄石梯向上攀爬,两边深嵌入石的粗重锁链是唯一的安全屏障,铁链之外便是悬崖峭壁、万丈深渊。大风乍起,横扫如虎,我不敢有丝毫分心,手脚并用,步步小心。顶端两座寺庙孤悬于万仞之巅、云海之上,一座天桥横跨山峰之间,桥柱上丝丝缕缕的红绳寄托着虔诚信徒们的祈福。云海在脚下缠绵,风吹云动,看云卷云舒,变幻万千,白云苍狗,世事无常。